李女士被貨架上“100%椰子水”的字樣吸引,誤以為買到的是未經添加的天然飲品,查看配料表時卻發現排在首位的是“水”,這讓她感到失望與被欺騙(詳見《“100%椰子水”配料表首位是水 消費者直呼被超盒算NB套路了》)。“超盒算NB”旗下的這款自有品牌100%椰子水,其命名雖符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飲料通則》的規定,卻刻意利用了消費者“100%即純粹”的思維慣性,引發了關于 “合規宣傳是否恰當” 的討論。
這場消費糾紛的核心,是企業玩“文字游戲”導致行業標準與消費者常識錯位。“100%椰子水”的命名方式,在合規性上確實能找到支撐。目前椰子水品類尚無專門國家標準,生產企業通常參照《飲料通則》,濃縮果汁加水還原到16%以上,就可以稱為100%果汁。但合規的命名,未能完全匹配消費者的普遍認知。多數人對“100%椰子水”的樸素理解是“純粹天然、無額外添加”,而非“濃縮還原后達標”的技術定義。正如李女士所言,“包裝上大大印著100%,我以為就是純椰子水,怎么會還摻水?”這種認知偏差并非源于消費者常識不足,而是產品宣傳中對關鍵工藝信息的呈現方式相關。
更值得警惕的是,產品頁面標注的“鮮果原榨取 原果原汁”,進一步模糊了“濃縮還原”與“直接鮮榨”的界限,對消費者的判斷形成了一定影響。此類操作在消費市場早已不是個例。從“千禾0”的概念爭議,到“白象一袋半”的容量解讀,再到如今的“100%椰子水”風波,企業的共性做法是精準踩在合規線邊緣,卻沒能將這種極致發揮在滿足消費者的核心期待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5年5月的消費提示早已明確區分:真正的椰子水不含其他原輔料,調制椰子水則可能添加水等成分,同時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僅標注“椰子水”或“NFC 椰子水”的產品。這一提示既印證了消費者期待的合理性,也反襯出部分商家在信息披露上的選擇性呈現。將“100%”作為視覺焦點放大,卻把“濃縮還原”這一關鍵工藝,悄悄藏在配料表中。這與新《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中“不得利用版面設計誤導消費者”的核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引發爭議的產品,印著盒馬旗下的平價社區超市“超盒算NB”自有品牌的標志。對于消費者而言,超市自有品牌本應承載更高的品質承諾,而此類操作卻使消費者對品牌整體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對盒馬而言,如何在產品宣傳中平衡合規性與消費者認知,避免因信息傳遞偏差引發誤解,是維護品牌長期信譽的重要課題。
當下椰子水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健康化、天然化是明確的消費趨勢,企業與其在宣傳上“鉆空子”,不如用更透明的方式回應消費者需求。比如在貨架旁設置消費提示牌,清晰說明“濃縮還原果汁”與“鮮榨果汁”的區別;或是在包裝上同等醒目地標注 “采用濃縮還原工藝”,讓消費者一目了然。這種清晰的信息傳遞,既符合標準要求,更尊重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法規標準的完善或許需要時間,但企業的誠意表達無需等待。對品牌而言,“100%”不該只是符合技術指標的宣傳話術,而應成為對消費者認知的真誠呼應。只有當產品宣傳回歸產品本質,注重信息的完整與透明,才能更好地契合法規要求,也更能獲得消費者的理解與信任。
信網評論員 趙曉珊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