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哈爾濱王女士意圖花35萬,獲得一份完達山乳業的正式工作。向中介支付10萬定金入職后,王女士發現所謂的“集團直簽”實為外包合同,拒付尾款后沒多久便被辭退(詳見《女子欲花35萬買知名乳業公司工作 入職后發現簽的是外包合同》)。這場求職鬧劇,藏著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騙局,更是無數人對 “鐵飯碗” 的執念,以及就業市場中亟待規范的外包亂象。
當前就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與供需失衡,讓“國企直招”“內部渠道”等話術極易吸引求職者。尤其對競爭力相對普通的群體而言,國企招聘流程常顯得神秘,這為不法行為提供了土壤。在焦慮情緒的驅使下,他們的風險判斷力明顯下降,甚至將“付費入職”視為一種潛規則,法律意識的薄弱,更導致受騙后維權之路舉步維艱。
本案中,一個關鍵疑點在于:濟南易才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簡稱濟南易才)與完達山乳業之間并無公開的合作信息可查證,但王女士“入職”后竟能正常登錄并使用完達山內部的OA系統。這背后,究竟是完達山在外部合作監管方面存在漏洞,未能嚴格把控系統權限,還是濟南易才通過技術手段仿冒或接入了企業內部流程?目前仍無定論。但是OA系統的訪問權限問題,已不僅是本案中孤立的技術疑點,而是揭開當前企業用工管理系統性風險的一個切口。
業務外包本身是一種合規且高效的經營手段,但許多企業“只包不管”的做法,卻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部分企業將業務外包后,便默認相應的用人管理責任也已一并“打包”轉移,這種認知誤區構成了嚴重的管理漏洞。它不僅為不法行為提供了空間,更可能直接威脅企業自身的運營安全與數據保密。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生勞動糾紛,發包方與外包公司容易相互推諉,最終使勞動者維權無門。
類似的管理缺位并非個例。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一組“山姆會員商店配送員電動車掛滿大件貨物”的照片,引發公眾對騎手安全的關注和擔憂。而山姆客服的回應“配送是外包的”,恰恰暴露出企業對安全責任的漠視。這種“甩鍋式”回應,無疑是管理失職的寫照。
從長遠來看,企業若持續忽視對外包業務的有效監管,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法律、聲譽、數據安全等多重風險。這種管理失控不僅會持續消耗公眾對品牌的信任,更將加劇就業市場中的焦慮與不信任感,最終損害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促進就業市場的良性發展,既需要企業規范用工、堵塞管理漏洞,也要求求職者理性看待職業穩定。大型企業無論是直招還是外包,都應確保信息透明,明確告知求職者甲方名稱、勞動關系歸屬、薪酬結構等關鍵信息,杜絕“文字游戲”。其次,無論是正式工還是外包工,企業應切實保障所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監督外包服務商落實這些保障。這不僅是法律責任,更是社會責任的體現。若每一位職工的基本權益都能穩穩落地,“花錢買崗”的騙局自然將失去生存的土壤。
人們對“鐵飯碗”的執著,本質上是對“有保障的工作”的渴望,但如今早已不是“進了國企就一勞永逸”的時代。隨著國企改革深化,績效考核已成常態,能力不足同樣會被淘汰。職業規劃師也會建議求職者關注“能力型鐵飯碗”——即通過持續技能提升獲得的就業保障。也就是說真正的穩定,不再來自于某個固定的崗位,而是源于個人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王女士的35萬元,未能買來一個安穩的未來,卻換來一個沉痛的教訓。在就業市場的浪潮中,與其花費重金托關系、買崗位,不如將資源投入自我成長。畢竟,憑自身能力贏得的工作,才是真正可靠的“鐵飯碗”。
信網評論員 趙曉珊
[來源:信網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