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位于青島市山東路與鞍山路交叉口東北象限的智慧停車場正式啟用。這座巧妙“隱藏”于高架橋下的多功能停車場,不僅有效緩解了周邊居民“停車難、出行煩”的困擾,更成為城市存量空間高效利用的生動典范。
該停車場選址極具巧思,充分利用高架橋下閑置空間,按照政府定價三類標準運營,日間停車費用上限僅為10元,兼顧實用與惠民。地下一層設置社會停車位,精準對接周邊小區與學校的停車需求;地面層規劃為公交服務場站,未來將銜接地鐵4號線與8號線的出入口,實現“停車+換乘”無縫接駁。市民駕車停放后,可快速換乘公交或地鐵,極大提升通勤效率,助力緩解區域交通壓力。
隨著城市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如何以最小干預實現最大民生效益,已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命題。青島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通過一系列“微更新”:拆違治亂、剩余空間利用、老舊廠房改造、濱海景觀提升等多方面,在激活閑置低效空間的同時,于細微之處彰顯城市溫度,推動城市實現內涵式發展。
9月11日,山東省公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創新案例名單,青島有3個項目入選。其中,“青島能源•中聯運動廣場更新改造項目”被評為“產業提升類典型案例”。該項目前身為市北區金澤熱源廠的閑置煤庫,通過對原有工業場站進行精心規劃與改造,成功轉型為社區文體綜合體,實現了從閑置狀態到區域繁榮的華麗蛻變。李滄區原青島堿廠筒倉經改造,成為集光影互動、展覽與藝術劇場于一體的數字藝術體驗區;小麥島路西側生態公園、中苑碼頭等濱海區域煥然一新,成為網紅打卡地;西海岸新區融創茂附近的長期荒地,也正轉型為融合親子休閑、沉浸文旅與運動功能的戶外樂園。這些舉措不僅為城市增添了活力,還充分挖掘了閑置資源潛力,增進了居民的民生福祉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其他城市更新項目提供了有益借鑒。
隨著市民對城市空間美學體驗需求的提升,“小而美”的改造最能激活城市“微精彩”。例如,市南區金夢花園小區東側,原違法建筑拆除后建成街邊公園;市北區上清路北側、明霞支路西側小廣場改造為融入“適老化”與“適兒化”元素的“一畝家園”口袋公園,成為市民飯后好去處;西海岸新區將垃圾場改建為易通Park主題公園,增設乒乓球臺、秋千等設施,融入“福”文化,成為周邊居民納涼健身的場所;琴嶼路的健身指示牌經精密測量側移3米,既避開游客主取景范圍,又保留服務功能,獲游客點贊“有人懂我們年輕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青島通過“微精彩”行動將藝術融入城市肌理。老墻繪成山海剪影,地磚裂紋延展為浪花紋飾,李滄青滄里墻畫、市北嘉定山樹木涂鴉、即墨哪吒主題彩繪、市南大學路藝術墻面,均成為市民打卡的“城市風景”,于細微處傳遞文化溫度。有網友感嘆:“走路幾分鐘,拍照一小時,隨手一拍,張張出片。”
今年以來,青島在全市推進“微更新”行動,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3.5萬余處“小而精”的改造項目,落地民生工程710余個。從橋下停車場的智慧利用,到老廠房的文創轉型——青島正一步步將閑置低效空間,轉變為市民家門口的“詩與遠方”,真正實現了讓人們在轉角之處,遇見美、感受暖、擁抱生活。
信網評論員 陸云琦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