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信網報道,近日,有高校學生發帖吐槽,為完成“網店經營與管理”相關課程作業,在淘寶平臺注冊店鋪并上傳從網絡下載的帶logo圖片進行模擬操作。課程結束后店鋪未實際經營即被遺忘,卻意外收到平臺售假處罰通知,需繳納2000元罰款。學生申訴失敗,而平臺客服建議停用關聯支付寶。(詳見《學生為完成作業模擬開淘寶店 營業額為0仍被判定售假》)
明明是“模擬經營”,卻遭遇“真實罰單”。事件報道后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有網友表示,用生動的一課教育學生,出了學校做事情一定要思慮周全;也有網友表示,學生開網店學校應該講解法律風險,每張圖片也都應該打上模擬開店,僅用于學生實習作業等水印,商品內容也要加上明顯的說明;還有網友表示,平臺漏洞很大,電商平臺變成了專薅商家羊毛來產生利潤,遲早會被拋棄……
看似荒唐的“交作業被罰”事件,實際上折射出了當下學生、高校以及平臺的三重困局。
新時代高校教育,除了讓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學習技術之外,要引導他們親身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認識社會。學校的教育理念同樣也需要及時更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便于學生在實踐中全面發展。“學生為交作業反被罰款”這無疑是高校課程設計存在的盲區。只教授“如何上架”的操作技能,缺失了“什么能上架”的平臺規則教育與知識產權法律教育,直接將學生推向了現實復雜的商業環境中“裸奔”。教學與實踐的脫節,讓“模擬”到“真實”的學習效果并未實現。
淘寶等平臺為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市場秩序設立規則無可厚非,“先發后審”的機制對于高效管理如此的海量商品或許是必要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針對特殊的群體,是否能做到“精準滴灌”而非“一刀切”。規則是人規定的,當算法判定取代了人性化的篩查,客服只能給出“停用支付寶”的無奈建議,反倒顯得平臺機制的彈性不足與溫度缺失。成熟的平臺能否在技術上進行區分,設置“學生實訓”專屬通道或明確標簽,并配以強彈窗提示風險,盡到充分的告知義務。這不僅是對未來潛在消費者的一種關懷,也是一種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這屬實是“昂貴”的一堂課。隨意下載網絡圖片的便捷,掩蓋了版權意識的淡薄;完成作業后忘記注銷,反映了對數字資產管理的疏忽。不論是實訓課程作業,還是未來的實際上崗操作,要注意每一次點擊和上傳,必須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主動學習相關規則,并且敬畏規則。
這起事件的學生遭遇,更像是一面鏡子,要想填補這片“規則盲區”,還需要三方合力:高校的教育責任、平臺的人文關懷以及學生自己的規則意識,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安全、有效且面向未來的實訓環境。而不是讓他們在踏入社會前就先挨一記“悶棍”,交上“社會學費”。
信網評論員 李源菁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