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費充值門檻不斷升高,不少網友發帖吐槽“每次充話費都是一種酷刑”“大額充值真的很心煩”。近日,工商銀行手機App話費充值門檻提高,最低需100元起充,再次披露了“話費自由”難實現的困境(詳見:用戶吐槽手機銀行充話費“門檻高” 工商銀行100元起充)。
最低充值門檻抬高至50元甚至100元,話費從“隨用隨充”變成了“強制囤積”。平臺將原因歸結于“運營商的合約限制”,而運營商則表示下載官方App可以任意充值,倒逼消費者下載軟件。一邊在官方渠道保留小額充值,一邊關閉第三方平臺的便捷入口,這何嘗不是一種服務領域的“偽優化”。用戶被迫在“下載多個運營商APP”或“超額充值”間二選一,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無形被壓縮。
用戶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成為消費權益被犧牲的“沉默大多數”。話費充值作為一項基礎電信服務,覆蓋了社會各階層的日常需求,但不同群體的充值習慣卻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大學生通常選擇校園套餐的最低額度充值;老年人偏好線下渠道繳費;備用號用戶小額充值只為了“保號”。現如今這種強制設置高額門檻的方式,無異于剝奪了部分消費者的合理選擇空間,造成了事實上的“消費歧視”。
從過去的實體店繳納到如今的線上支付,話費充值的方式一直朝著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向演變。如今逆勢提高門檻、復雜的流程與數字化時代的服務趨勢背道而馳,這無疑是一種服務理念的倒退。而對比水電燃氣繳費的自由度,為何話費充值成為公共服務的“逆行者”......
運營商利用第三方平臺觸達更廣泛的用戶群體,由平臺代為提供充值接口,完成話費銷售,運營商則會向平臺支付一定比例的傭金,這也成了小額充值逐漸消失的重要因素。第三方平臺往往會因單次話費充值交易,產生固定的運營成本,而小額充值的傭金收入(按充值金額比例計算)可能無法覆蓋單筆交易成本,所以第三方平臺會更傾向于提供大額充值服務。
對此,北京隆安(青島)律師事務所的史士輝律師指出,從現行法律來看,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銀行有權根據自身運營成本、與運營商的合作協議等因素,設定話費充值的金額檔位,這一行為本身并不違法。但平臺這種通過取消小額選項降低運營成本的方式,將結算壓力轉嫁于消費者,平臺與運營商則在沉默中達成利益同盟,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服務的權利。
科技發展本應為生活帶來便利,而非增設門檻。話費充值雖是小額消費,卻關乎日常生活的便捷性,被百元門檻鎖住的不僅是支付自由,更是數字時代“用戶至上”的初心。運營商與第三方平臺需在商業效率、資金安全與便民服務之間找到平衡點,讓用戶能夠按需充值,真正實現“話費自由”。
信網評論員 王榮
[來源:信網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