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秒下單,1分28秒支付,李先生以為自己搶占了先機,卻在鎖單后才發(fā)現(xiàn):預計交車時間已排到2026年。這意味著他可能要比首批車主多支付上萬元購置稅,若取消訂單,5000元定金將瞬間蒸發(fā)(詳見:下單只花37秒提車要等明年 消費者想退定金遭小米汽車拒絕)。小米YU7“三分鐘大定破20萬臺”的數(shù)字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創(chuàng)造了現(xiàn)象級的營銷案例。光鮮數(shù)據的背后,是數(shù)以萬計消費者正陷入"鎖單易、退訂難"的交付困局。在各大投訴平臺,“鎖單未提示交付時間”的投訴正持續(xù)增加。
據了解,小米汽車在App購車流程中設置了鎖單步驟,一旦鎖定配置,即便在猶豫期內,定金也不可退還。從法律角度,這一做法符合規(guī)定,但核心問題在于消費者支付定金時是否充分知情。許多消費者反映,頁面上未明確顯示交付時間,導致他們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做出購車決策。
與傳統(tǒng)4S店購車相比,小米汽車的處理方式顯得缺乏靈活性。在傳統(tǒng)購車場景中,若是消費者自身原因違約,4S店有權不退還定金;但若4S店存在違約行為,如未能按約定交付車輛,消費者有權要求雙倍返還定金。這種相對平衡的處理方式,與小米汽車“一刀切”的不退定金政策形成鮮明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但在小米汽車精巧的界面設計和流程安排下,這些權利正被悄然稀釋。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師事務所馬洪永律師指出:“小米汽車未在締約的關鍵時間即鎖單前披露交付周期,存在過錯,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在法律層面,盡管法律層面消費者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主張撤銷合同,但實際操作中面臨舉證難、成本高的現(xiàn)實障礙。這種法律賦予的權利與實際操作可行性之間的差距,正是消費者維權困境的核心所在。
小米汽車強硬的不退定金政策雖然可能在短期內保障了資金流,但對品牌形象的長期影響無異是不利的。小米汽車深諳互聯(lián)網時代的營銷之道,通過打造“科技發(fā)燒友”、“性價比之王”的品牌形象,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實的“米粉”。但當消費者遇到問題時,過于強硬的態(tài)度會迅速消耗品牌好感。這種政策反而可能鼓勵競爭對手采取對消費者更加友好的策略,從而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
不可否認,群體認同感會驅動部分消費者購車。對這些人而言,購買小米汽車不僅僅是一種消費行為,更是加入某個社群的入場券。這種強烈的身份認同,使得他們在面臨交付延遲時,仍然選擇等待而非退款。然而對普通家庭而言,現(xiàn)實的經濟損失擺在賬面上。以上海松江區(qū)法院受理的案件為例,原告因交車時間晚至2026年,將額外支付購置稅。根據財政部2024年底發(fā)布的購置稅政策,2025年底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2026年起減半征收。以25.35萬元的標準版計算,2025年提車可節(jié)省2.24萬元購置稅,2026年提車則需繳納1.12萬元。
除了經濟損失,心理成本也在積累。信任缺失引發(fā)焦慮,在各大汽車論壇和維權群里,“等的沒脾氣了”成為高頻短語。互聯(lián)網上,小米汽車輿論呈兩極分化:支持者堅信等待值得,認為其將顛覆行業(yè);懷疑者則質疑其交付能力與產品質量,甚至提出“小米在玩期貨游戲”。這些討論有時理性,有時情緒化,反映了公眾對新興造車勢力的復雜心態(tài)。
此外,水軍與黑粉的博弈加劇混亂,品牌方與競爭對手的輿情攻防戰(zhàn)不容忽視。有證據表明,有些競爭品牌雇傭網絡水軍故意放大小米汽車的交付問題,而小米方面也有專門的團隊進行輿情引導。在這場信息戰(zhàn)中,普通消費者往往難以辨別真?zhèn)巍?/p>
需要警惕的是,除了“盲訂”模式,汽車行業(yè)“訂單注水”現(xiàn)象已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一些車企為了制造熱銷現(xiàn)象,甚至提前預備“小訂破萬”海報,或在發(fā)布會前雇傭水軍制造虛假訂單。消費者被“爆款”信號忽悠,最終可能苦等卻得不到預期質量。
面對汽車行業(yè)的種種營銷策略,消費者需要更加理性。不應盲目相信數(shù)字堆砌的宣傳口號,要多查看實際交付量、上險量等真實數(shù)據。真正優(yōu)質的產品經得起市場與時間的雙重檢驗,消費者應當用腳投票,選擇那些誠信經營、質量過硬的企業(yè),這樣才能倒逼整個行業(yè)回歸良序發(fā)展。
整治行業(yè)亂象正當其時。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近日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開展汽車行業(yè)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yè)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本次整治重點包括非法牟利問題、夸大和虛假宣傳問題、以及惡意詆毀攻擊問題。這些措施旨在護航汽車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營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
當然,行業(yè)自律同樣至關重要。車企應當認識到,短期的營銷勝利不能替代長期的信譽積累。營銷手段再高明,也不能替代產品本身。若產品力不足,即使在短時間里擁有了看上去還不錯的成績,最后也只會變成回旋鏢,打在自己的臉上。透明披露信息、合理管理預期、尊重消費者權益,才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正道。六部門聯(lián)合整治傳遞出明確信號:虛假繁榮不可持續(xù),實體經濟需要腳踏實地的發(fā)展。
小米汽車二期工廠正在緊急招工,新產線試圖通過提升產能緩解交付壓力。然而,產能爬坡需要時間,市場人士認為“遠水難解近渴”。消費者的耐心與信任既是寶貴資源,也是易碎品。在數(shù)據與口碑的賽跑中,小米汽車需要證明自己不僅是“營銷大師”,更是承諾的守護者。
營銷的輝煌終將褪色,只有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誠信的經營理念,才能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跑得更遠。對于正在崛起的小米汽車而言,這場危機是挑戰(zhàn),也是審視商業(yè)模式的機會。畢竟在信任經濟時代,透支信譽代價高昂。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