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以“科技改變生活,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的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全面啟動。作為我國科技與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月不僅是一場科學知識的普及活動,更是一次全民參與的社會實踐。青島這座被譽為“科技之城”的濱海都市,科普月以鮮明的城市特色與創新活力,展現出科普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圖景。
科普活動與城市特色深度融合
本次科普月中,青島開展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3000余場,將海洋科技、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本地優勢領域與科普內容有機結合,并組織155家科普陣地面向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這些舉措不僅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科技魅力,更使科普成為連接創新與生活的重要橋梁。
市南區創新推出科普 “City Walk” 游學路線,將科學普及融于城市探索,既能玩轉科普又能收藏打卡,為參與游學的師生代表打造浸式科學探索新體驗。即墨區依托藍谷海洋科技資源,聚焦海洋環境、可再生能源、地質勘探、生物多樣性等前沿領域,開展講座、展覽和研學活動,組織青少年走進國家深海基地、海洋地質研究所等場館。青島正以實際行動證明,科學普及并非高高在上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可觸可感的體驗,將知識傳輸給公眾,讓科技真正走進日常生活。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在2025年青島市全國科普月主場活動啟動之際,青島多項前沿科技成果集中亮相。目前,青島已匯聚69家海洋領域頂尖高校、科研機構及領軍企業,薈萃119項海洋科技前沿成果;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運行的三維掃描型測風激光雷達設備,由中國海洋大學成果轉化落地而來,攻克氣象環境探測領域世界前沿技術難題,讓看不見的風“可感可測”;青島科技大學專家團隊依托“海洋源新型止血復合材料的應用技術”,開發出具有快速止血等功能的醫療用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嶗山區以“文化賦能科創”為核心,推動文化傳播與旅游推廣深度融合。
豐富的科創成果背后,是日益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良好的政策環境,共同構成了支撐青島科技創新的沃土。
科技發展書寫“造福于民”的生動答卷
在青島,科技不是冰冷的術語,而是看得見的生活改善,最終惠及每一個普通人。藍谷的智能船舶、深海探測技術,守護著海洋的饋贈;古鎮口的 400 余家科技企業,在海洋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突破,既筑牢了產業根基,也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海洋生物醫藥的研發進展,正讓更多疑難病癥有了新的治療方案;通過AI算法模擬種田“老把式”,實現了作物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監測和遠程控制,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科技已悄然融入柴米油鹽,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隱形力量。
支撐這一切的,是青島對創新生態的精心培育。高水平研究機構與企業的深度聯動,讓科技成果轉化駛進快車道,完善的政策支持與市場環境,讓創新人才敢于扎根、勇于嘗試。研發、轉化、惠民、再創新的良性循環,是青島科技發展的獨特優勢,確保科技不僅能“攀高峰”,更能“接地氣”。
科技改變生活,創新贏得未來。從海洋深處到低空天際,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科技創新正在重塑這座海洋名城的發展軌跡。當科學技術通過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至公眾,科技便不再是實驗室里孤立的存在,成為連接企業、高校和公眾的紐帶,將科技成果轉變為惠及市民的溫暖燈火。
信網評論員 王熠冉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