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9月11日訊 隨著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部分高校為提升學生實操能力,開設“網店經營與管理”相關課程,要求學生在電商平臺完成商品上架、鋪貨、頁面設計等模擬運營任務,以此讓學生熟悉電商運營流程。可這一教學實踐,卻讓不少學生陷入麻煩。近期,第三方社交平臺上,多名高校學生接連發帖吐槽,自己為了完成作業開了淘寶店鋪后,只上架了商品,并沒有實際銷售,卻收到了平臺的售假、違規處罰通知,罰款金額達數千元不等。
學生為做作業開淘寶店 未經營卻收2000元處罰
任同學是一所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大三下學期她有一門網店經營與管理的專業課,老師布置了網上開店的作業,通過完成商品上架、鋪貨以及網店頁面設置等一系列模擬操作,熟悉電商運營的基本流程。
為了快速達成作業要求,任同學用自己的身份證和支付寶賬號很快在淘寶平臺上注冊好了一家淘寶網店。“網店開通后,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些鞋子和衣服的圖片按流程進行上傳,完成了初步的商品上架操作。”任同學說,僅上傳了商品圖片用于完成作業,從未開展過實際經營,也從未接觸過任何貨品。暑假期間,收到千牛平臺發來的售假處罰短信,要求繳納2000元罰款保證金。
從任同學描述的店鋪情況來看,其上架商品的頁面搭配了幾張圖片,沒有常見商品詳情頁里詳細的文字介紹,比如材質、尺碼、售后說明等內容,也沒有設置店鋪頭像和進行店鋪裝飾。整個課程學習期間,任同學的網店始終處于模擬運營狀態,沒有聯系過貨源,也從未產生過實際訂單,更沒有接觸過任何實物商品。課程結束后,任同學將開通網店的事拋到了腦后,忘記了注銷,直到收到千牛平臺的售假處罰短信,才知曉店鋪“出了問題”。短信內容顯示,她的網店因涉及售假,需繳納2000元罰款作為處罰。
“看到短信的那一刻,我整個人都懵了,我都沒有實際經營,怎么可能賣假貨呢?”任同學說,她反復回想自己開店后的所有操作,猜測大概率是當初從網上下載的圖片里帶有品牌logo,才讓平臺判定為售假。“當時就是為了完成作業,沒多想就隨便在網上搜了一些圖片,挑著上架了某品牌的運動鞋。可我根本就不是為了賣出去,也不知道平臺還有關于品牌商品上架的規則。”
學生申訴售假處罰失敗 客服建議停用關聯支付寶
根據淘寶平臺商家規則,假貨為店鋪里發布過的商品或信息沒有經過權利人許可使用了權利人的注冊商標權、著作權的行為。比如,店鋪里銷售的鞋未經商標權利人允許,使用了對方注冊的等注冊商標。首次假貨處罰可能扣除24分或48分并繳納2000元違約金,第三次處罰需繳納6000元,并且會從綁定的支付寶賬戶中自動劃扣。
“2000元的罰款,對我來說不是小數目。而且淘寶店鋪是用自己身份證注冊的,還綁定了實名的支付寶。現在特別怕這件事會影響到個人信用,可我又不知道該怎么解決,真的很無助。”意識到問題后,任同學第一時間聯系了淘寶客服進行申訴,經過平臺審核,申訴失敗了。淘寶客服表示,任同學作為學生,既沒有實際貨源,網店也沒有過出單記錄,但是申訴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時該客服建議,這個淘寶店鋪關聯的支付寶不要再使用和存放資金。
信網了解到,針對違規處罰,平臺會優先從商家支付寶賬戶劃扣。若支付寶余額不足,則劃扣店鋪保證金,兩者均無余額時,會通過短信告知相關情況并持續從商家支付寶追扣。值得注意的是,若涉事支付寶為實名注冊,即便不繼續使用該賬號,后續用同一身份證注冊的新支付寶,也可能被平臺檢測到身份關聯,進而從新賬戶中劃扣罰款。
淘寶商品上架時無合規提示 “先發后審”風險需商家自擔
信網嘗試在淘寶商家網站上架商品,上傳時,只有如商品圖片過大、過小導致無法上傳的提示,并無“商品可能存在售假行為,請勿上架”等合規性提示。據淘寶平臺客服回應,淘寶商品上架采用“先發后審”模式,商家發布商品后平臺才會啟動審核,發布時不會對商品是否合規進行審查。且發布環節暫無針對售假等違規行為的提示,若商品存在侵權、售賣禁售品等問題,需待發布后審核發現才會被判定違規,商家需自行承擔上架風險。
客服坦言,普通用戶若未仔細研讀平臺細則,可能難以全面知曉禁售要求,需自行關注相關規則以規避風險。對于部分學生可能存在的“試流程”需求,例如上傳無品牌授權商品僅學習操作、短時間內下架,客服強調此類操作存在風險。即便商品上架后再下架,平臺仍會留存記錄,若核實存在侵權或售假行為,依然會對商家作出處罰。“建議除非商家擁有自主品牌,或能提供正規發票、授權書、質檢報告等材料,否則不建議進行任何上架操作。”
律師:平臺規則需兼顧公平 建議設置實訓專欄
北京隆安(青島)律師事務所的史士輝律師表示,用戶在平臺開展活動需遵守平臺規則,但平臺規則不得與法律相悖。淘寶平臺判定售假并罰款,核心邏輯是履行知識產權保護義務,避免因商家侵權承擔連帶責任,但這一規則存在權利義務失衡的可能。學生未實際經營、未造成侵權損失,卻面臨與實際售假相當的處罰,從法律原則看顯失公平。“從司法實踐來看,淘寶這類成熟平臺的規則已歷經多次檢驗,學生直接推翻處罰難度較大,但可從兩方面嘗試維權。一是核查平臺是否履行規則提示義務,二是主張處罰顯失公平。”
同時,高校需承擔主要引導責任,開設電商實訓課程時,應同步開展平臺規則、知識產權保護等合規培訓,明確告知學生網絡經營的紅線。學生自身也需強化法律意識,避免為完成作業“輕合規、重效率”,隨意使用未經授權的品牌素材。
對于平臺優化方向,史律師建議首先可以在上架商品前增加售假風險、品牌授權要求等合規性提示。其次,從技術層面區分用戶類型,例如增設“學生實訓開店”專欄或選項,后臺通過實名信息識別學生身份后,彈窗提示合規要求及侵權風險。同時簡化學生申訴流程,提供更適配實訓場景的舉證指引,平衡規則執行與特殊群體需求。此外,針對學生擔憂被起訴的問題,史律師表示,若學生未實際售假、未給平臺或品牌方造成損失,平臺通過法律途徑追責的可能性較低,建議暫時停用綁定的支付寶賬戶以避免資金被扣,同時持續與平臺溝通申訴。(郭慧敏)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