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楊先生的理想L9 Pro提車僅兩月,在一日常停車場景中,首次啟用自動泊車功能便刮壞雙輪轂,更離奇的是事故前后三小時行車記錄精準消失。(詳見《理想L9車主首次用自動泊車就刮壞倆輪轂 事故視頻“精準消失”引質疑》)現實事故暴露出智能汽車時代數據透明度的短板。
理想汽車對自動泊車功能的宣傳充滿誘惑,其官網稱“輕松應對垂直、斜列、側方車位,搞定極窄空間的側方車位、斷頭路車位等300類的復雜場景”。然而售價近40萬元的高端車型,在基礎泊車場景中的表現卻大跌眼鏡。宣傳中的“精準適配”與現實中的刮蹭形成強烈反差,難免讓消費者對其宣傳內容的真實性產生質疑。當前部分新能源車企在智能駕駛宣傳中,傾向于展示理想路況下的功能效果,較少提及實際生活中的場景限制,可能導致消費者對系統能力產生較高的期待。
事故數據莫名消失,比技術缺陷更難令消費者接受。理想汽車針對行車記錄消失問題解釋稱“可能被覆蓋”,還以“不具備遠程刪除權限”為由為品牌開脫。《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中提出,要求智能網聯汽車自動記錄和存儲各項信息在車輛事故或失效狀況發生前至少90秒的數據,數據存儲時間不少于1年。《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中同樣提出,自動駕駛汽車應具備車輛運行狀態信息記錄、存儲和傳輸功能,向自動駕駛運輸經營者和運營地有關主管部門實時傳輸關鍵運行狀態信息。
盡管理想汽車表示無遠程刪除權限,但作為數據系統研發方,車企在技術層面理論上具備通過系統設置等方式影響數據存儲的可能性,這種數據管理爭議在行業內并非個例。小鵬G6車主發生剮蹭后行車記錄消失,售后回應U盤接觸不良;一對夫妻駕駛特斯拉沖下山路身亡,關鍵時段行車記錄儀數據缺失,特斯拉客服回應稱或因存儲設備故障等緣由導致數據無法調取……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行業痛點,消費者在行車數據獲取上處于信息不對稱的被動地位。
明文規定的監管訪問權與消費者數據獲取權之間仍有差距。車主日常能接觸到行車記錄儀錄像等有限信息,自動駕駛更深度的核心數據通常難以獲取。即便行車數據理論上歸車主所有,但訪問權限仍被車企后臺把控,車主只能被動接受解釋,在維權時陷入困境。理想汽車官網行車記錄儀使用指南中明確表示,受儲存卡容量限制,錄像將會滾動存儲,且發生事故后“緊急錄像”內的回放不會被系統自動刪除。從技術操作角度來看,三小時核心數據恰好缺失的概率極低,問題更可能指向數據管理權限的濫用,或備份機制的人為設計缺陷。
數據的價值遠不止于事故后的責任認定,完整的數據記錄和透明分析是提升智能駕駛安全性的關鍵。若想緩解此次事故帶來的信任危機,理想須主動向車主公示數據,從而優化多場景下自動泊車功能的穩定性。智能駕駛系統的完善依賴于海量真實場景數據的積累分析與迭代,每一次功能失靈的事故數據,都是優化算法、規避風險的重要依據,缺失這些關鍵數據,無異于人為阻礙智能汽車進步的腳步。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類似的數據可及性問題普遍存在,那些隱藏在數據背后的共性安全風險將始終無法被發現和修復,最終可能導致同類事故在更多車輛上重復發生,讓智駕的安全承諾淪為紙上談兵。
技術創新的邊界永遠是安全,市場競爭的核心終要讓責任落地。當智駕技術進步與車企數據管理規范同步推進,當數據追溯機制與消費者數據權益保障同步落地,智能汽車行業才能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否則,無論多么華麗炫酷的功能演示,也終在消費者的血淚教訓面前黯然失色。
信網評論員 王熠冉
[來源:信網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