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號轉網政策原本是為了提升通信行業服務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好政策。然而在四川成都,攜號轉網已經異化為折騰群眾的“玻璃門”。有市民僅僅因為撥打過12345投訴,便被運營商告知需等待三個月甚至半年才能辦理轉網,還有用戶投訴小區物業問題,也無辜躺槍在轉網時受阻。(詳見《成都多運營商曝攜號轉網潛規則:有12345或工信部投訴記錄即延遲辦理》)工信部早已三令五申嚴禁增設攜號轉網辦理條件,而現實中投訴記錄成轉網障礙、指定營業廳縮減、隱性條款限制等潛規則卻大行其道,折射出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政策執行“最后一公里”的深層梗阻。
當前,攜號轉網已從政策初期的試點推廣階段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攜號轉網服務也成為檢驗治理效能的民生標桿。社會規則本該是明確的、可被群眾知曉和理解的,并且在執行過程中是公平的、可被監督的。然而,在“問政四川”中搜證發現,阻礙用戶攜號轉網的套路花樣繁多,如捆綁新合約、誘導開通增值服務等。當明面上的規定玩不過桌下的潛規則時,就會引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架空國家政策之事。成都出現的投訴記錄掛鉤轉網資格現象,將用戶的合理維權行為異化為懲戒依據。“投訴即受限”的荒誕邏輯,不僅違背政策初衷,更涉嫌濫用數據權力侵害消費者權益。
部分用戶反映“換個營業廳就能辦”的經歷,暴露出政策執行的隨意性;而某地將辦里攜號轉網業務的14家營業廳縮減至3家,更印證了企業逐利動機可能扭曲公共政策的執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執行偏差,本質上是治理體系中監督、反饋機制的失靈。當政策執行也便偏離公共利益軌道,政策善意也在層層傳導中不斷衰減。
當前社會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終目的仍是服務于人,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必將是以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浙江省通信管理局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正面參照:將攜號轉網剔除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優化攜號轉網服務流程,突出對限制、阻礙攜號轉網的規范治理,攜號轉網申請通過率均超過70%。區域之間治理效能的差異,凸顯出機制設計與技術賦能在政策落地中的作用。這些好的做法背后,是當地在社會治理中巧妙融合良政與善治,不僅講求效率更要衡量社會效益,不僅關乎具體的個人感受,更使政策落地后始終保持生命力。
治理現代化不是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要通過機制創新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破解攜號轉網困境,需要構建多元協同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在制度層面,應借鑒剔除業績考核的改革思路,重構以用戶滿意度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從根源上消除企業設置障礙的動機;在技術層面,需建立統一的攜轉服務監測平臺,對申請通過率、投訴處理時效等關鍵指標實施動態預警,讓潛規則無處遁形;在協同層面,則要暢通12345等投訴渠道,建立“企業自查、政府監管、公眾監督”的三維治理網絡。
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在于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政策體驗。攜號轉網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本質上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時代拷問。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任何一項政策的落地質量,不僅取決于制度設計的科學性,更取決于執行環節的精細化。破除形形色色的潛規則,需要的不僅是監管問責的硬手段,更需要治理理念的軟實力。惠民的政策只有在落地執行時不走樣、不變味兒,才是真正轉化為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開始。
信網評論員 李源菁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