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期間,小朱累計貸款超過25萬元,其中新增貸款大部分用于償還舊債。近日,信網報道的這一案例,揭示了學生群體在校園貸困境中的掙扎(詳見:《馬上消費金融等平臺仍在做校園貸 碩士生亮學位證起訴》)。與此同時,給小朱提供貸款的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連續數年保持業績穩步增長,在監管明令禁止校園貸的背景下,其業務是否真正遠離了學生群體,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當企業將技術優勢用于規避監管而非強化風控時,再亮眼的業績增長也如建立在流沙上的高樓。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將對社會價值的追求內嵌于企業戰略核心。對于背靠重慶百貨、物美集團等知名企業,擁有國資與產業資本混合股東背景的馬上消費金融而言,這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德呼吁,更是其得天獨厚的資源所賦予的必然使命。股東的聲譽與實力,不應僅僅為平臺提供信用背書和資金支持,更應轉化為對穩健經營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高度重視。
強大的股東背景意味著更強的風險抵御能力和更豐富的資源,本應在風控技術上建立更高標準。然而,在校園貸禁令之下,馬上消費金融是否有效利用了這些優勢,從根本上阻斷了學生群體的不當借貸渠道,值得深究。平臺同樣將“非學生身份承諾書”作為一道簡易的“合規手續”,而非傾注與其技術實力和資源相匹配的努力,去構建實質性的、多維度的身份核驗體系。技術投入的傾向性清晰地反映出企業的價值排序——商業利益優先于消費者保護。
“非學生承諾”已成為網貸平臺規避監管的主要工具,但這種形式上的“合規”手段能否真正免除平臺責任?北京浩天(上海)律師事務所的單正國律師指出,消費金融公司之所以將這類條款寫入合同,旨在通過形式條文規避自身責任。但在法律實踐中,借款時讓客戶默認或者強制填寫的“非學生承諾”并不能成為免責證明。對于馬上消費金融這樣股東結構穩定、理應追求長期價值的機構,更應深刻理解,真正的合規風險不在于一紙承諾能否免責,而在于是否建立了經得起檢驗的內控機制。股東方的穩健經營理念,理應促使平臺超越紙面合規,走向實質風控。
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群體在借貸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主體責任。部分學生在急于用錢的情況下,未能仔細閱讀規則就輕率地點擊“非學生承諾”,這種草率的行為無形中為后續的借貸糾紛埋下隱患。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群體普遍存在認知局限、金融知識不足等問題,對平臺無孔不入的推廣恐難以招架,這種“風險認知不對等”使得平臺更應承擔起保護責任。
平臺常以技術局限為審核缺位辯解,但事實是,對于馬上消費金融這類持牌金融機構完全可以通過正規渠道接入學信網進行學籍核查,或采用公積金繳存、征信報告等替代方案進行身份核驗。這揭示了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不是技術不能,而是企業不愿。想借錢的大學生主觀上沒有如實告知的意愿,想把錢貸出去的平臺也沒有嚴格審核的積極性,雙方的利益驅動共同導致了審核機制的形同虛設。
馬上消費金融在其企業宣傳中常強調“科技賦能金融”“負責任金融”的理念。但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需要體現在三個實質性層面:在合規責任層面,平臺將“非學生承諾”作為違規校園貸的“遮羞布”,已存在嚴重缺失;道德責任層面要求企業應該主動避免對弱勢群體的潛在傷害,而無孔不入的校園營銷顯然與此背道而馳;戰略責任則意味著將社會責任納入長期規劃,但當業績與風控沖突時,平臺往往傾向前者,這種短視行為終將損害可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馬上消費金融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逆轉了去年增利不增收的局面。不過,亮眼的業績之下也有隱憂。馬上消費金融還被質疑涉嫌“暴力催收”,面臨著合規高壓的情況,也為沖擊上市的前景埋下了不確定性。平臺在維持較低不良率的同時,其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的投訴量依然可觀,內容涉及催收方式、信息透明度等。這引出一個尖銳問題:優異的資產質量表象,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有爭議的貸后管理手段來實現的?任何以損害用戶基本權益為代價來換取短期財務指標的行為,都是對股東長期價值的透支。
截至2024年,我國狹義口徑的助貸市場規模已達萬億元。據艾瑞咨詢預測,2028年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助貸余額規模將達5.9萬億元。隨著助貸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張,平臺責任不是減輕而是加重了。
作為頭部平臺,馬上消費金融有責任通過技術創新建立更高的風控標準,而非利用技術優勢打“擦邊球”。正如業內專家強調:“做不到100%身份識別,學生貸款、校園貸款一筆都不要放款。”金融科技的使命不是用技術繞過監管,而是重塑金融安全。對于擁有技術優勢的平臺而言,避免違規校園貸是最基本要求,主動加強風險防控才是真正盡責。有機構已開始收緊助貸客戶,將對接“學信網”作為必要條件,這無疑是正確方向。
與此同時,監管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25年《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實施,以及金融監管部門對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求的提升,都預示著鉆空子式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行業洗牌也在加速推進,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截至2024年9月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已從10年前的約8600家減少到5385家。在這一背景下,頭部平臺更應珍惜市場地位,將精力放在合規建設而非短期業績上。
一家受惠于強大股東支持并獲得市場領先地位的金融科技企業,其卓越不應僅由財務數據定義,更應由其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來衡量。股東的背景不是逃避責任的“護身符”,而是強化責任的“助推器”。在這個意義上,馬上消費金融需要實現從“資本實力”到“責任實力”、從“規模領先”到“價值領先”的轉變,這不僅是其自身行穩致遠的關鍵,也是對整個行業釋放正確信號、不負股東與社會期望的真正擔當。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