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午12時,為期四個月的伏季休漁期結束,本地海鮮紛紛登場,青島各大農貿市場海鮮攤位迎來熙攘人流。但吸引人們的不僅是生猛海鮮,還有菜市場本身正在變化的面貌與業態。
近年來,以“煙火氣+社交感”為特色的農貿市場煥新改造,正持續吸引大量年輕消費者前來打卡。在社交平臺上,“逛菜市場”成為一種備受追捧的旅行體驗,也成為青島城市形象的一張新名片。面對這一趨勢,青島多家農貿市場主動推進改造與服務升級,可謂順勢而為。我們在肯定這種創新的同時,也需警惕需求暴漲背后可能伴生的新問題,尤其要防范過度商業化對市場本質的沖擊。市井煙火的“網紅化”轉型,必須在開拓創新與守住本色之間審慎平衡。
創新模式已顯現出顯著成效。以團島農貿市場為例,改造后三大餐飲區總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僅今年8月上半月,就餐人數就突破5萬人次。市場工作人員何曉楠表示,如今年輕消費者已成為主力客群。他們鐘情的不僅是采購,更是“自主選購+即時烹飪”的沉浸式消費體驗。這種現買現做、即食享用的場景,正逐漸成為現代菜市場的新主流。
更多市場正在跟進這一趨勢。漁鮮達海鮮市場、小港海鮮市場、鮑島農貿市場等相繼推出“即食零售”模式——消費者在攤位選購后,可直接在相鄰加工點烹制用餐。這不僅提升了購物體驗,也將傳統菜市場轉變為融購物、飲食、文化和社交于一體的復合空間,大大增強了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這一轉型實現了多方共贏。對消費者而言,“即買即烹”既滿足了對食材新鮮度的要求,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用餐選擇。對商戶而言,人流量增加顯著帶動了營收增長。團島市場一位海鮮攤主介紹,改造后銷售額比傳統模式時期增長超過30%。對市場整體而言,客流爆發增強了攤位黏性,也提升了新商戶的入駐意愿。對青島這座城市而言,這些充滿市井氣息的菜市場成為展示地域飲食文化的窗口,進一步豐富了城市旅游生態。
當流量如潮水般涌來,硬幣的另一面開始顯現,“網紅化”熱潮背后也潛藏隱憂。部分市場的海鮮價格隨人氣上漲,引起一些本地居民“快吃不起”的抱怨。商家一窩蜂開設加工攤位,可能導致同質化競爭。更應該關注的是,在追逐“網紅效應”的過程中,部分經營者放松了對品質的管控,導致一些消費者反映“價格漲了,品質反而降了”。這些問題若得不到重視,可能影響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門已積極介入這一轉型進程。青島市市場監管局持續開展放心消費市場創建,指導市場開辦單位和經營者踐行“五個放心”承諾,為“老菜場”向“文旅場”的蛻變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一些跨界融合的嘗試也為市場注入新活力。咖啡店入駐菜市場等創新模式,受到年輕群體的熱烈歡迎,“洋氣”“混搭”成為吸引打卡的新亮點。市井與潮流,本就不必二選一——它們可以像海鮮遇上咖啡,看似跨界,實則對味。但需要警惕的是,創新不能偏離本質。此前上海“烏中市集”與奢侈品牌合作的快閃活動,就因過度追捧而導致正常購物秩序受到影響,這一教訓值得引以為戒。必須清醒認識到,菜市場的根本宗旨是服務民生,首先保障市民日常采購需求,其次才是拓展旅游體驗功能。一旦本末倒置,市場就可能失去最寶貴的市井氣息。
面對這些新挑戰,市場管理者需要統籌兼顧、精準施策。一方面應繼續鼓勵創新,保持特色,讓傳統市場煥發新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監管,規范秩序,防止價格虛高和品質下降。最關鍵的是,在追求“網紅效應”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菜市場服務本地居民的初心,要切實維護好市井生活的本真特色。下一步,管理者不妨把“煙火指數”寫進考核表:攤位里本地客占比多少?平價海鮮有沒有專屬柜臺?缺斤短兩的投訴幾天能閉環?當這些細節被量化,網紅才不會淪為曇花。
讓煙火氣與流量經濟握手言和,讓守正與拓新并重,是青島菜市場煥新的真正課題。它不應是櫥窗中精致的布景,而應是青島人手中沉甸甸的那兜蛤蜊、沾著晨露的那捆小蔥。改造可以霓虹閃爍、吸引打卡,但秤桿必須準、價格必須實;游客可以拍照傳播,但市場最響亮的聲音,永遠是問價還價的生活對話。畢竟,真正的好市場是,既讓遠方來客由衷感嘆“生活竟能如此鮮活”,更讓老街坊們推著菜籃點頭“還是原來的味道”。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