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法治既是穩定器,更是助推器。6月12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局與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的指導下,一場高規格的專題宣貫會議在青島召開。本次會議匯聚政府、專業機構及企業代表三方力量,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學習宣傳貫徹全面啟動,也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民營經濟已成為支撐青島90%市場主體、承擔80%城鎮新增就業的關鍵支柱,青島正肩負著為這部護航民企核心法律“探路”的使命。
政策主動“敲門” 智慧服務為企業提供便利
民營經濟促進法要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于落實,根本是要讓企業感受到法治保障的成效。青島深刻認識,以往“企業四處找政策”的方式效率低下、難以持續,因此正全力推動政策服務模式轉型,通過精準推送政策、借鑒先進經驗并完善本地配套,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轉變。
例如,青島市南區搭建“企業服務智慧平臺”集政策查閱、智能匹配、線上申報于一體,有效打通政策觸達企業的“最后一公里”,該平臺覆蓋服務業、科技創新等20多個行業的百余項政策,可為企業提供精準解讀、需求匹配政策條款和一站式在線申報,實現惠企服務“一網通辦”;市北區推行“一件事”套餐服務,將原本需40個工作日的放射診療許可壓縮至3個工作日辦結,通過“打捆審批”“整體審批”等模式,跨部門聯合審批效率提升90%以上,優化了營口路周邊企業的辦事體驗。此措施有效推動了“政策找企業”,讓民營企業充分享受數字化法治服務的便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司法保障“零距離” 高效解紛優化市場生態
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不僅需要政策主動靠前、服務智慧便捷,更離不開公正、高效、可預期的司法保障。青島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司法對市場秩序的維護作用,積極構建涉企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低成本的維權渠道。
青島政法機關主動服務民營企業,著力化解經營難題。規范涉企執法行為,嚴格限制“查扣凍”措施使用,降低司法活動對企業運營的影響,同時,積極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強化失信懲戒,并保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100%,切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城陽區開辟涉企復議“綠色通道”,19件案件實現“快立快審快結”,讓市場主體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與高效服務;嶗山區組織開展“服務實體經濟、律企攜手同行”等專項行動,通過務實有效的舉措護航行業企業發展,形成惠企典型案例230余個。據統計,去年以來已累計舉辦專題法治講座350多場,解決企業法律問題2900多個,幫助企業挽回或避免經濟損失達5.2億元,為嶗山區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這一系列司法服務舉措,不僅提升了糾紛解決質效,更營造了穩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市場環境,讓民營企業能夠心無旁騖謀發展、集中精力闖市場,為青島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可靠的司法動能。
柔性執法 將智慧延伸至“城市煙火氣”
法治的溫度,不僅體現在對重大經濟糾紛的公正裁判中,也滲透在城市日常運行的細微之處。青島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注重推行“柔性執法”,將法治智慧與人文關懷相結合。
針對占道經營、夜間噪音等問題,青島不斷探索實施“首違不罰”“輕微免罰”等包容審慎監管機制,通過教育、勸導等方式替代處罰,既維護了市容秩序,又保障了小微主體的生存空間。例如,城陽區在全市首創的“惠商暖心一米線”,精準服務400余家沿街商戶,科學設置的36處潮汐攤位有序引導2000戶流動商販規范經營,既改善了市容環境秩序,又留住了城市“煙火氣”。青島西海岸新區先后設立8處“鄰舍集”農產品自產自銷潮汐惠農便民攤點,130余個攤位投入試運行,不僅實現了菜農和居民的“雙向奔赴”,疏導了“占道經營”的難題,更讓城市“煙火氣”充滿“文明風”,以柔性執法為城市增添“溫暖底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智慧監管手段也被廣泛運用。嶗山區推出“無事不擾+智慧巡查”監管模式,實現了清單內企業自巡查全覆蓋、線上審核全響應、問題幫扶全鏈條,有效降低企業合規成本,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城陽區推行信用分級,做到監管“精準控”,對評估為低風險的4900家企業給予充分信任,實施“免打擾”監管,讓守法經營者安心經營。
在法治護航下,青島以政策精準推送、司法高效解紛與柔性智慧監管,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不斷為青島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信網評論員 陸云琦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