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午12時,為期4個月的黃渤海伏季休漁期結束,各大漁港千帆齊發,汽笛長鳴,山東1.6萬余艘漁船揚帆出海,捕撈開海第一鮮。
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我國擁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里島嶼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海上養殖業轉型升級,“藍色糧倉”日漸充實,大國飯碗更加豐富。
就開海來說,這不僅是漁民豐收的日子,更是全民參與的“海鮮狂歡”美食節。隨著海洋資源的恢復和交通便利性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周末趕海”正成為青島的一張新名片。據了解,2025年黃海漁業資源狀況同比2024年大幅改善,創2015年以來新高。資源結構相對穩定,以鳀、帶魚和細紋獅子魚等為代表的魚類占優勢地位;鳀、帶魚、太平洋褶柔魚相對資源密度均維持在較高水平,并且平均個體的長度顯著增加;小黃魚、銀鯧、三疣梭子蟹資源狀況在波動中保持穩定,平均個體尺寸也有所增大。所以說在今年,市民能吃到更多、更大、更肥美的海鮮。
碧海無垠,“藍色引擎”動能澎湃。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與此同時,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而近年來,青島樹立大食物觀,向海洋要食物,引領養殖模式、養殖品種創新。在去年,青島水產品產量(不含遠洋捕撈)106.8萬噸,同比增長3.5%,其中,超83%來自海水養殖。
“以前靠捕撈,現在靠養殖”。優質的海洋生物種質資源是“藍色糧倉”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育種的路上,青島走在了“前端”。我國已培育出南美白對蝦(凡納濱對蝦)新品種15個,其中由青島主導、參與的有9個;我國已有12個國審海帶新品種,其中源自青島的有7個;2024年,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揭牌,圍繞魚、蝦、貝等重點品種,開展水產種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應用技術、戰略前瞻技術等重大技術項目攻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產業影響力的優良新品種。目前,青島聚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水產種業人才團隊,助力打造“藍色種業之都”。
“強天下者必勝于海”。科技創新則是保障“藍色糧倉”大豐收的關鍵。與傳統海洋漁業不同,深藍漁業注重生態,以海洋生物戰略性種群資源科學、可持續利用為發展支撐,以深遠海工業化、智慧化養殖為構建主體,形成可持續的現代海洋漁業。
2022年,青島交付運營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實現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產業“由0到1”的進階發展,開辟了高品質水產蛋白供給新空間。今年上半年,“國信1號2-1”再次交付運營。今年下半年,隨著“國信1號2-2”加入運營序列,國信養殖工船將形成“三船聯動”格局,可年產高品質海水魚1萬噸以上。
從近海到深海,深水網箱仍是主力。繼建成世界最大、全國首個全潛式的大型網箱“深藍1號”,在黃海冷水團先后實現全球首次低緯度養殖的虹鱒、大西洋鮭規模化收魚后,2024年,青島又建成我國目前適用水深最深、養殖水體最大、性能最先進的深遠海養殖網箱“深藍2號”。眼下,青島以深藍系列網箱等為載體,加快引領我國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興起。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湛藍的大海是風景,也是“良田”。青島要堅持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進一步扛牢經略海洋責任擔當。碼頭到餐桌,守好“海上糧倉”的全過程,讓漁家人滿懷對魚蝦滿艙的期待,讓百姓餐桌更豐富、吃得更健康。
信網評論員 李源菁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