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時代,外賣騎手和快遞員的身影已成為城市街巷的常客。他們不再僅僅是便捷生活的輸送者,還憑借對社區的“地理熟悉度”和“高頻滲透性”,被賦予新角色。在青島,越來越多的社區向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發出邀請。今夏,李滄區九水街道聘任百名騎手為“平安合伙人”,這一實踐不僅體現了城市與新就業群體的良性互動,更彰顯了青島基層治理中的人文關懷與智慧。
城市溫度在于價值認同。青島將新就業群體納入基層治理,實現了從“工具性”關系到“情感性”關系的升華。對騎手而言,是獲得感的實質性提升。一位外賣騎手感慨:“以前我們只是送貨,與小區幾乎沒有交集。現在成為‘合伙人’,感覺真正被看見、被需要。”這種從“邊緣”到“中心”的身份轉變,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認同與精神歸屬,緩解了職業帶來的疏離感,賦予工作以新的意義。
對于社區,這也是一場治理能級的提升。傳統的社區治理往往依賴固定的網格員,人力有限且視角相對單一。而騎手群體作為移動的“城市傳感器”,能夠全天候地發現井蓋破損、垃圾堆積等靜態隱患,及時捕捉可疑人員、鄰里糾紛等動態情況。這種“隨手拍、隨時報”的模式,極大延伸了社區治理的觸角,實現了從靜態管理到動態響應的轉變。
于城市而言,這是包容性的體現。青島此舉,絕非短期策略,而是構建友好型城市的內在要求。它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的價值,并樂于為其提供實現自我的舞臺,讓新職業從業者能共享城市發展的榮光。既廣納天下英才,也溫暖呵護每一個平凡的夢想,這種包容性增長的實踐,能極大增強城市的軟實力和吸引力。讓青島不僅成為“網紅”旅游地,更是“長紅”安居地。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是否在變相增加騎手的負擔?答案的關鍵在于,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完全自愿和正向激勵的基礎上,而非硬性的責任攤派。首要的是厘清權責邊界,“平安合伙人”的核心是志愿與公益,絕不能異化為強制責任。必須明確“鼓勵發現,而非要求負責”的原則,防范基層執行中將專業安全責任轉嫁給騎手,增加其不應有的負擔與風險。
其次,長效激勵是生命線。依賴精神激勵和初期熱情恐難以持久,若缺乏系統性的正向反饋機制,如實質獎勵、公開表彰等,積極性容易消退。激勵機制的設計需物質與精神并重,短期與長效結合,避免使其淪為曇花一現的“形象工程”。
更重要的是,熱度之下,尤需“冷思考”。任何創新機制若想行穩致遠,必須對潛在的風險抱有清醒的認知。最大的隱患莫過于隱私的邊界。騎手的工作性質使其易觸及大量家庭和社區的隱私信息。必須建立嚴格的信息使用規范與倫理培訓,防止“好心辦壞事”。一旦信息被濫用,治理創新就可能滑向過度監控,徹底侵蝕社區信任的基石。
“平安合伙人”模式,是青島拋出的一根“橄欖枝”,旨在將社會變量轉化為治理增量。其未來在于精細制度設計,注入持久生命力,而非拔高為道德標桿。
當然,青島對新就業群體的關懷遠不止于社區層面的倡議。系統性政策的持續出臺,則為這份善意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日前,青島市委社會工作部等多部門集中推出第二批48項暖“新”舉措。 48項舉措與“平安合伙人”機制相輔相成,前者從政策層面夯實權益保障的底座,解決“兜底”問題;后者則從社區層面創造情感聯結的窗口,解決“上升”需求。二者結合,共同構成了一套既有硬度又有溫度的支持體系,標志著青島的暖“新”行動進入了制度化、常態化的新階段。
通過厘清權責、設計長效激勵機制、筑牢隱私屏障,這份來自城市的實踐才能從“新穎”走向“成熟”,從“暖心”走向“穩心”。最終,讓新就業群體在青島的奔跑之路,不僅是一條謀生之路,更是一條被尊重、被接納、有價值感的扎根之路。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