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鋪子因“花生上樹”的廣告圖片引發輿論嘩然。在這場鬧劇里,最令人震驚的不是AI犯下的常識性錯誤,而是企業審核流程的層層失守。
根據公開報道,良品鋪子在電商平臺商品詳情頁中錯誤使用了由AI生成的圖片素材,將本應生長在地下的花生果實描繪為懸掛枝頭,完全違背常識。另一張廣告圖片中,背景里的花生地酷似玉米地,還出現了收割機收割花生的離譜場景。良品鋪子雖已致歉并解釋為“工作疏忽”,但這一事件遠非工作失誤所能解釋。當一家企業的廣告內容連基本科學常識都難以保證,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的把關能力又怎能不產生懷疑?
雖然不能簡單地將廣告問題與質量問題劃等號,但兩者確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都反映了企業內部是否建立了嚴格的質量管理文化。作為一家年營收數十億元的上市食品企業,嚴格的質量把控應該環環相扣。良品鋪子“花生上樹”廣告最令人擔憂的,是其可能反映出的企業管理的整體性松懈。
良品鋪子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該公司銷售規模及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8.29億元,同比下降27.21%;歸母凈利潤-9355.31萬元,同比由盈轉虧。這或許是此次“花生上樹”鬧劇的根源,在降本壓力下,用AI生成替代專業設計雖省下制作費,卻付出了更高昂的信任代價。
面對繼續承壓的業績,良品鋪子在半年報中將其核心競爭力總結為四點,第一點便是“高品質”。然而這個優勢在此次AI廣告的沖擊下,顯得有些站不住腳,“高品質”承諾與虛假廣告形成鮮明對立。企業連花生生長方式這樣的基礎事實都出現錯誤呈現時,該公司標榜的“高品質”自然會被打上問號。當降本措施觸及質量管控環節時,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就會變成空中樓閣。
值得注意的是,良品鋪子在半年報中披露,公司正在大力推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將“好原料”的核心價值清晰、可信地傳遞給消費者,有效建立了品牌信任壁壘。但AI生成的虛假廣告與溯源理念形成尖銳對立。溯源活動強調“看得見的產地”,貴在真實,而AI生成的廣告直接讓信任崩塌。
在消費者日益關注食品安全的今天,企業任何環節的疏忽都可能被放大解讀,最終損害品牌信譽。因此,在追求營銷效果和成本控制的同時,絕不能放松對內容真實性和產品質量的基本要求。畢竟,能在地下結出果實的才是真花生,經得起全方位檢驗的才是真品質。
信網評論員 趙曉珊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