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鏈家隨著市場冷熱,熟練地玩起“抬價”與“壓價”的兩面手法時,它早已不再是簡單的交易服務者,更像是對市場價格具有顯著影響力的“隱形導演”。從早先被曝光的“組團抬價”,到近日的“雇人壓價”,鏈家的戲碼不斷翻新,但其底層邏輯始終圍繞信息不對稱與心理預期管理展開。
作為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一環,房產中介本應發揮促進交易、降低信息成本的作用。然而,當鏈家過度利用其信息優勢,其行為可能對市場秩序形成干擾。
在房地產交易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鏈家展現出對交易心理的深入把握。市場火爆時,通過組織“集中看房”制造房源緊張氛圍,巧妙撩撥買家的恐慌心理;市場轉冷時,則轉向賣家,通過雇傭“假買家”低報價、延長交易周期等手段系統性地瓦解賣家的心理防線。正如一位市民感慨道:“之前是坑買家,現在變成坑賣家了。”無論市場走向如何,鏈家總能找到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而普通交易者則成為被動的一方。
更需要警惕的是,這種利用心理戰術干預交易的模式,正有向其他行業蔓延的跡象。從金融產品的銷售到各類服務行業的營銷,類似的套路屢見不鮮。若不能及時遏制這種趨勢,不僅將損害特定行業的健康發展,更會危及整個市場經濟的誠信基礎。
鏈家能夠持續進行此類操作,與其在市場中的份額及數據控制能力有關。高盛研究報告預測,其母公司貝殼的市場占有率將從2022年的27%增至2025年的30%。以上海為例,鏈家掌握著超過17萬套二手房源信息,形成了一定的數據壁壘。
這一優勢給鏈家帶來了兩個發揮空間:一方面是控制信息,通過隱藏真實成交價、選擇性展示房源,控制市場信息流動,使消費者不得不依賴其提供的、可能被加工過的信息進行決策;另一方面是影響規則,2025年推出的“房客分離”策略,表面是專業化分工,實則通過精細化分割房源與客源,進一步強化了其對交易流程的參與深度。
當鏈家兼具交易參與者和信息掌握者的雙重角色時,其行為容易引發利益沖突,自然缺乏推動信息透明的內在動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就很難保障。如果違規操作成為行業“潛規則”,守規矩的企業反而難以生存,這將導致整個行業的服務水平和服務理念下滑,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更深層次的思量在于,考慮到房地產行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中介行業的規范程度關系到整體市場的健康運行。
面對亂象,監管部門已有所行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此類套路已涉嫌民事欺詐。上海市房管局與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已約談鏈家等涉事企業,要求開展自查自糾;鏈家方面也承諾開展“整治虛假帶看專項行動”。然而,過往經驗表明,缺乏長效機制的表面整改,往往難以根除痼疾。
當前,房地產市場正處于調整期,這恰恰是重塑行業生態、重建市場信任的寶貴窗口。要破此局,需多管齊下——強化反壟斷監管:借鑒“北京市全域存量住房買賣經紀服務市場”的界定思路,精準識別和遏制區域市場壟斷行為,防止平臺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推動信息強制公開:建立權威、統一的二手房交易信息平臺,強制公示真實成交價格,打破中介的信息壟斷,讓陽光成為最好的消毒劑。重塑行業倫理:推動行業自律,將誠信服務而非操控博弈作為核心競爭力,重建中介服務的本質價值。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中介服務的核心價值在于建立并維護交易各方的信任。鏈家的“陰陽戲法”,短期內透支的是買賣雙方的信任,長期侵蝕的則是房地產市場乃至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根基。要讓房地產市場真正健康發展,需要監管的強力糾偏,需要行業的自覺自律,也需要每一位消費者的理性覺醒。只有如此,才能讓“隱形導演”無處遁形,才能確保市場的“裁判”公正無私,讓每一位市場參與者都能在公平、透明的規則下進行交易。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