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均38萬批次的快檢數據,構建起農產品安全的“數字畫像”
掌穩安全之舵 提升“青島農品”競爭力
全市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30個,認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73個、特質農品36個;“青島農品”連續6年入選全國區域農業品牌“十強”,農產品市場交易額連續3年超千億元,出口到173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連年保持全國36個大中城市首位,青島市連續三輪取得全國“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優秀等次。
青島市作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大農業觀”,構建“36111”穩產保供體系,聚焦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以機制創新、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為目標導向,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以質量“保”品牌,安全監測、溯源管理、綠色升級等多管齊下,孕育出“青島農品”公共品牌,堅持嚴格執法和推進標準化生產,構建起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鏈條閉環監管體系,全力吹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號角。
農產品品質“看得見”
近日,記者在位于萊西的艾澤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訪時看到,食用菌生產線上機器轟鳴聲不斷,從將蘋果木打碎發酵后通過地下管道輸送至設備開始,稱重攪拌、原料分配、裝包、滅菌、接種、培養……香菇菌包的生產全流程都在車間流水線上進行。
“將生產環節挪進大棚、搬進工廠,通過標準化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粗放的生產流程,農產品質量得以嚴格把控。”青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萬思敬表示,該中心堅持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與優質化服務統籌推進,年均深入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5000余批次,在筑牢市民餐桌安全防線的同時,讓更多優質農產品站穩市場,助力農民增收。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堅持以產品品質為核心,全域推廣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規范,統籌質量安全與綠色發展,累計修訂農業地方標準(技術規范)314項。針對茶葉、畜禽養殖等十大品類開展定制化指導,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有標可循。強力推進標準化檢測體系提能升級,高標準建設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測試中心實驗室,檢測資質覆蓋農產品、畜產品等八大領域。全市涉農區市綜合檢測中心與16家優質第三方機構均通過“雙認證”。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質量控制規范,培育國家級示范主體21家、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范基地6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7個,嶗山區獲批全國首批名特優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縣,青島市農安中心入選全國首批技術機構,形成“示范引領、區域試點、技術支撐”的標準化發展格局,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餐桌上安全“守得牢”
萊西市店埠鎮是蔬菜大鎮,常年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還有1.2萬多畝的設施大棚,鎮上建有200多家冷庫,大量來自本地、外地的蔬菜在這里集散。為確保店埠鎮產出的蔬菜能夠吃得放心,不給“店埠蘿卜”“店埠蔬菜”等招牌抹黑,店埠鎮農業服務中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心的3名監管員肩負起沉甸甸的責任。
近年來,青島通過制度創新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無縫銜接,但這并非是簡單疊加監管環節,而是系統性的創新。這種治理智慧,對于破解農產品質量監管的“碎片化”難題具有重要啟示。
源頭防控是安全之本。青島市農業農村局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創新機制,織密農產品源頭治理協同網絡。創新頂格統籌機制,組建由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8個部門組成的食品安全源頭治理專項協作小組,發揮組長單位統籌職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搭建數據共享、風險預警、問題共治平臺,實現跨部門協同監管常態化,推動源頭治理從“單兵作戰”向“聯合作戰”轉型。創新貫通融合機制,構建市、縣、鄉三級聯動體系,形成“市級統籌、縣級落實、鄉級排查”的一體化監管模式,貫通監管、檢測、執法全流程,顯著提升了跨區域治理效能。創新制度約束機制,出臺《青島市食品安全“三書一函”制度》《青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約談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以制度剛性壓實監管責任,全市443個鎮級、5992個村級網格精細化管理全覆蓋。
與此同時,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強化科技賦能構建多維監測網絡,以立體化網絡精準覆蓋13.7萬余家生產經營主體。近年來,年均開展定量監測1.8萬余批次、快速檢測38萬余批次,地產農產品檢測合格率持續保持高水平。依托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在全省率先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一張圖”,通過綠、藍、橙、紅四色動態標注風險等級,集成多維度分析模塊,建立“月度提示、季度專報、年度總結”研判機制,推動“監測—研判—決策”閉環管理。累計開展農安知識科普“五進”活動200余場,覆蓋3萬余人次;制作科普視頻20余期,閱讀量超200萬次。
土特產增值“有賺頭”
“家人們,我是膠州的。膠州大白菜是俺的家鄉菜,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幫嫩薄、汁乳白、味鮮美、纖維細、營養好等特點,擁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稱號。”點擊青島九龍山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春花的“春花小姐姐”視頻號,這段朗朗上口的開場白,讓膠州大白菜儼然已從當地的“土特產”變成了一款時尚潮品。
云山大櫻桃、大澤山葡萄、馬連莊甜瓜、夏格莊蒜香雞……如今,這些原汁原味的“土特產”,已不僅是農產品,更是承載鄉愁的文化符號。這也揭示出農產品品牌化的深層邏輯:當質量安全成為基本前提,文化賦能就成為價值躍升的關鍵。青島通過“土特產”三字訣,探索出一條質量與效益協同提升的發展路徑。
聚焦“土特產”大文章,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因勢利導,堅持質量優先、以品質塑品牌理念,深挖“土”資源、提升“特”品質、激發“產”動能,嚴抓綠色優質農產品質量,全面提升品牌競爭力。
深挖“土”資源,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在全省率先開展優質特色農產品資源調查,全市收集23類2205個農產品的信息。建立綠色優質農產品資源信息數據平臺,將農產品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現狀等信息納入平臺,提供精準導航指引;“一品一策”制定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路線圖、時間表,分類分步推動產品認證和產業發展。
提升“特”品質,協調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統籌開展免費公益農產品品質評價鑒定1000余批次,構建起葡萄、茶葉、藍莓等十大類農產品特征品質指標體系;牽頭成立青島市農業農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標準35項,創建全國農產品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試點21個;實行產品認證“零跑腿”線上辦,對獲證產品實施抽檢“全覆蓋”,為每個產品制作品質信息二維碼,引導鼓勵生產主體“亮碼”150余萬張。
激發“產”動能,出臺《青島市農產品品牌建設實施方案》《青島知名農產品品牌管理辦法》等文件,對獲得省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稱號的主體,分別獎補50萬元、15萬元。組織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等高規格展會,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消費節會60余場次。引導資源向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域集聚,高標準打造1個國家級、3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帶動發展特色農業400萬畝;支持重點龍頭企業擔任“鏈主”,從生產、加工、流通、文旅等重點環節入手,培育出黃島藍莓、萊西大花生、大澤山葡萄等產業集群30余個。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滕丹寧 通訊員 馮志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