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信號新聞10月17日訊 人在國外旅游,賬戶遭風控凍結。國慶節期間,王女士在國外旅游轉賬時發現自己的工商銀行賬戶被凍結,等她回國到工商銀行辦理解凍,又被要求提供私人聊天記錄。王女士質疑,聊天記錄含有個人隱私,銀行憑什么索要這些信息?工商銀行則回應,私人聊天記錄可能作為資金真實性的輔助證明材料之一,屬于合理要求范圍,會嚴格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律師則指工商銀行此舉涉嫌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朋友給自己轉賬兩萬多 賬戶悄無聲息被凍結
9月24日,王女士收到了兩位朋友給自己的轉賬,錢是轉到王女士工商銀行的儲蓄卡中,總計大約22000元。之后,王女士并沒有收到銀行有關風險提示類的信息,也再沒留意銀行賬戶的情況。
“10月1日這天我正在國外旅游,想著快到信用卡還款日期,就打算先把信用卡賬單還了。結果在使用工商銀行手機銀行轉賬時,賬戶顯示‘異常交易’,不能進行任何轉賬或者支付操作。”這個情況嚇了王女士一跳,可當時的她沒辦法立即回國,再加上假期期間銀行的部分業務也無法辦理,就只能這么干等著。
10月13日,王女士回國后,帶著身份證和銀行卡到中國工商銀行北京知春路支行辦理解凍,但過程并不順利。王女士說:“工作人員稱光有身份證和銀行卡還不夠,還得有我跟朋友的聊天記錄,證明這兩筆錢是正常、合法的個人資金往來。”
這個要求讓王女士感覺很不好:“聊天記錄里有我和朋友的日常生活內容,還涉及我們的社交關系,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不宜暴露給陌生人。”她感覺工商銀行的這些要求有些過界。
工行回應稱風控由系統檢測 解凍材料因“控”而異
針對用戶反映的時間節點、海外處境及解凍要求等問題,信號新聞就相關情況向工商銀行進行了咨詢。客服回應稱,工行賬戶風控主要由系統自動檢測,具體的檢測邏輯和判定細節暫無法對外披露,賬戶凍結的時間差可能與系統批量檢測周期相關。
關于賬戶被判定為“異常交易”的常見原因,客服列舉了“賬戶長時間未動戶后突然有大額入賬”“資金快進快出”“交易對手方賬戶存在風險”等情況。
對于工行網點要求提供私人聊天記錄的做法,客服表示,解凍材料需根據賬戶的具體“受控類型”確定,“私人聊天記錄可能作為資金真實性的輔助證明材料之一,屬于合理要求范圍,銀行會嚴格保護用戶個人信息,不會泄露。”此外,客服強調,正常資金來源和用途的交易一般不會觸發風控。
律師解讀:隱私收集需守“必要原則”
對此,北京隆安(青島)律師事務所的史士輝律師指出,儲蓄合同關系是權利義務基礎,銀行內部規定不得優先于用戶權益。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銀行收集用戶信息需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銀行要求提供資金來源證明具有合法性,但材料范圍應與核驗目的直接相關,應優先選擇轉賬備注、交易憑證、雙方關系說明等非隱私材料。若銀行以解凍為由強制要求提供完整私人聊天記錄,超出了“必要范圍”,涉嫌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用戶可明確拒絕該要求,并要求銀行提供其他替代核驗方案;若銀行因此拒絕解凍,用戶可向金融監管部門投訴,或通過法律途徑主張權益。(解寧)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