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9月9日訊 “退費是我的合法權益,憑什么要我刪評價、簽協議閉嘴?”近日,市民李女士向信網(熱線0532-80889431)反映,今年8月,她在位于青島市南區的天言韓語(總校)(以下簡稱“天言韓語”)花費7500元報名韓語課程,上9節課后因計劃有變申請退費。機構雖同意退費,但要求李女士刪除相關平臺評價,并簽訂協議承諾不再發布負面言論。天言韓語方面則稱,因李女士此前發表的言論被認為“非全面真實”,為避免退費后再出現對機構不利的言論,要求刪評并簽協議“在情理之中”。
留學計劃生變 退費遇“捆綁條件”
據李女士介紹,8月9日,她為籌備留學在天言韓語報名“高級考級課程”,繳納7500元費用,課程共120節。上了9節課后,因個人留學計劃變動,她于8月21日聯系機構老師,希望將考級課轉成更實用的口語課。“老師說口語班學員沒招滿,暫時開不了課。轉課不成,我提出把剩下的課程退費,被機構以合同明確個人原因不予退費為由拒絕。”
隨后,李女士向相關部門進行投訴,并將此情況發布在大眾點評平臺天言韓語機構的評價當中。8月30日,機構表示可扣除9節課時費和50元書本費后退費,但提出兩項前提條件:刪除她在大眾點評上對該機構的評價,并簽訂“封口”協議,保證今后不再發布任何有關該機構的負面評論。
“我只是在行使正常的消費者權利,客觀評價課程和服務,這和是否退費完全是兩回事。”李女士無法理解,認為退費是自身合法權益,大眾點評的評價是消費后的客觀反饋,二者并無沖突。
機構稱“合情合理” 多方評價其行為不當
針對此事,天言韓語方面表示,按報名時簽訂的協議,學員因個人原因(如不準備留學)申請退款,機構原本可不予退費。關于轉班,機構稱口語班目前未開課,計劃于9月啟動。同時,其提到李女士此前發布的某些言論“并非全面真實情況”,已給機構聲譽造成影響。“我們擔心退款后,她會變本加厲發布更多不實負面信息,為預防這種風險,要求刪除現有評論并承諾不再發布,是維護自身權益的合情合理之舉。”
對此,市南區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學員因個人原因申請退費,應按雙方簽訂合同中的退費條款協商處理。同時,工作人員強調,消費者評價權受法律保護,商家不得將退費與評價行為捆綁。并提醒廣大消費者,選擇培訓機構時務必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明確約定退費、轉課及評價等關鍵內容;遇糾紛可通過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向消費者協會求助或法律途徑維權。
青島市網絡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AI調解員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機構以退款為條件,脅迫消費者刪除評價并禁止未來發表意見,實質是變相剝奪消費者的評價權,構成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這種“封口協議”法律效力存疑,因其限制公民合法的言論自由和監督權,即便簽署,消費者事后仍可依法行使評價權。
北京隆安(青島)律師事務所的史士輝律師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等方式,作出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免除自身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因個人原因不退費”的條款并非絕對“免死金牌”,若消費者因正當理由(如規劃變更)提出解除合同,而機構未產生實際重大損失或損失較小(例如課程未全部開講),該條款可能被認定屬無效格式條款。消費者有權要求機構在扣除已消費的合理費用及必要違約金后,退還剩余款項。(解寧)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