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各大外賣平臺補貼狂潮推動下,竟釀成了一場多方困頓的鬧劇。商家訂單堆積如山,騎手取單排起長龍,消費者則被長時間延誤消磨著耐心。最近一段時間,酷暑難耐疊加平臺讓利,不斷推高外賣市場的火爆程度。表面喧鬧背后,卻是“單量激增,利潤反降”的尷尬現實,連同配餐失誤、騎手重負、點而不取的浪費,共同勾勒出補貼狂歡下的資源錯配與價值扭曲。
補貼盛宴反而成了所有參與者體驗的“滑鐵盧”,讓那杯承載著儀式感的奶茶,在現實中只剩苦澀。消費者在折扣誘惑中沖動下單,卻常因漫長等待或口味偏差而棄置飲品;商家為應付爆單疲于奔命,配餐準確率與服務細節難免滑落;騎手在系統催促下風雨兼程,安全與服務質量淪為最易被擠壓的代價。更有甚者,為追逐“秋天的第一杯”的符號意義而過度消費、點而不取,使大量飲品淪為棄物,這難道不是對資源與勞動者心血的巨大浪費和不尊重?這場表面“共贏”的立秋奶茶狂歡,實則是以透支效率、犧牲體驗、浪費資源為代價的虛假繁榮。
平臺補貼營造的“繁榮”,本質上是一場以數據為燃料的流量狂歡。高額補貼宛如一場幻夢,似是將消費者、商家、騎手一并卷入“共贏”的漩渦里。然而“共贏”的誘惑之下,平臺補貼的壓力轉移至商家與騎手肩上。商家在訂單洪流中掙扎,被平臺抽成與活動讓利雙重夾擊;騎手在烈日下奔波,收入未必與激增的派單量形成正比。平臺補貼吹起的泡沫,看似膨脹了所有人的錢包,不過是將羊毛反復剪下再分發,讓各方在虛幻的“盛宴”中耗盡心力。
面對行業亂象,監管重拳也已落地。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緊急約談美團、餓了么、京東,要求停止惡性競爭、保障騎手權益、禁止強制商家承擔超70%補貼成本。8月1日,三大外賣平臺同步發布聲明,承諾抵制無序競爭。監管邏輯清晰:低價≠競爭力,可持續生態需四方平衡。正如中國烹飪協會警示,長期低價將導致餐品多樣性銳減,最終損害選擇權。專家與從業者共識:短期讓利不可持續,系統改革勢在必行。監管利劍出鞘、平臺集體剎車,行業正站在從“資本內卷”轉向“價值共創”的拐點。
在政策與市場轉折點,青島的探索揭示轉型可能。西海岸新區紅石崖街道推出“12元騎手套餐”和“暖心驛站”,解決用餐貴、休息難問題;青島市總工會通過App發放“清涼券”,騎手可兌換冰鎮水。市北區排骨米飯店主王師傅已下線兩家壓榨嚴重的平臺,專注單平臺運營,“訂單少一半,但每單利潤翻番”。這背后,是平臺此前慣用的、讓商家承擔高額補貼成本的潛規則,如今已被監管明令禁止。此外,美團全新打造的“浣熊食堂”,未來也必將會在青島上線,通過明廚亮灶直播和智能調度系統,降低食品安全風險與配送超時率。從資本補貼轉向技術驅動,從價格戰升級為服務戰,這些來自基層的探索,正在為行業轉型蹚路。
回歸價值創造才是出路,破局之道,在于各方協同。平臺需超越唯流量論的迷思,以技術優化運力調度、嚴控品質,尊重各方的合理利潤空間;商家應拒絕“裹挾參與”,堅守服務承諾,如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呼吁“把定價權還給商家”,避免陷入“有訂單無利潤”陷阱;消費者亦需理性衡量自身需求、看待優惠,避免盲目跟風,以尊重之心對待每一份勞動成果。真正的實惠,是騎手不必闖紅燈也能賺到匹配的酬勞,是商家不用倒貼也能獲得客流,是消費者不為湊滿減點下多余的那杯奶茶。
當平臺不再癡迷于用補貼吹脹數字氣球,當商家與騎手不必在激增卻低質的訂單中疲于奔命,當消費者跳出符號化消費的陷阱——我們手中的奶茶,方能回歸其樸素本真:是秋日里一份恰到好處的慰藉,而非一場透支各方、浪費資源的流量祭品。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