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一些家長早上把放暑假的孩子送到圖書館,中午給孩子點一份外賣,下班后再來接。“孩子去哪兒?”的難題困擾著無數家庭。2025年的暑假,青島織就一張覆蓋城鄉的暑期兒童關愛網——隨著青島“四位一體”托管服務體系的構建,即政府主導的學校托管、社區編織的看護網、企業打造的特色營以及社會機構提供的成長空間。那些曾被“寄存”在圖書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走向既能安全度夏又能快樂成長的暑期新去處。
多元托管的青島解法 破界編織關愛網絡
面對暑期兒童看護難題,青島的創新實踐正在打破傳統邊界。
7月29日,市南區湛山街道湛山社區打造的暑假托管課堂正式開課。這種社區公益托管班,源于網格員走訪時了解到的居民實際需求,今年更優化了課程體系,延長了服務時間。除了主城區,社區暑期托管的半徑不斷延展,“互助式”托管模式在西海岸新區生根發芽。家長通過參與社區治理等志愿服務累積積分,幫子女獲得公益暑假托管資格。這種創新機制既解決了看護難題,又促進了社區共建,形成良性循環。
企業也加入托管版圖。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大廈管理方騰出一整層樓,免費為樓內企業員工子女提供托管服務。而青島高新熱電有限公司則將工業場景轉化為教育現場,讓職工子女走進父母工作的車間,在勞模講解中學習“暖氣如何穿越城市血脈”。
公立學校仍是托管主力軍。今年青島137所學校開設暑期托管班,1012名教師參與服務。市南區主動持續貼近需求,突破學區限制,實施“混團托管”,在東、中、西片學區各選一所學校作為托管點,滿足學生就近就便需求。
政府搭臺、學校擔綱、社區響應、企業參與、社會機構助力、志愿者奉獻……這種打破邊界、多方聯動的機制,有效整合了碎片化的社會資源,形成了強大的托舉合力。特別是“互助積分”等創新模式,不僅解決了問題,更激發了社區自治的內生動力,增強了社會黏性。
創新實踐背后 精細管理賦能托管服務
面對圖書館“寄存兒童”現象,青島可探索通過分區管理將兒童區、青少年區和成人區分隔開,并專門開辟隔音玻璃房供孩子們活動。同時加強文明宣導,引導家長登記聯系方式,確保緊急情況可及時溝通。
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托管有自己的“生存法則”,部分校外培訓機構推出“透明托管”。家長通過手機可實時查看孩子情況,老師“360度”看護,延時托管一個電話就能解決。海信探索中心的“探索幣大作戰”則將財商教育融入游戲,孩子們通過參與活動賺取探索幣,累積兌換禮物。
師資不足的短板也在補齊。在青島,吸納專業人才的機制正在形成。例如,湛山社區邀請高校教授擔任“社區導師”,海信探索中心則有專業科普團隊駐場。
不只是看孩子 特色活動點亮假期
在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中心,“館里的夏天”夏令營讓孩子們在古韻中浸潤成長。面塑課上,小手捏出憨態可掬的熊貓;泥塑臺前,專注雕琢獨一無二的作品;剪紙藝術中,紅紙流轉幻化靈動窗花。20天的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不再是書本圖片,而成為指尖流淌的文化血脈。
研學實踐走出教室,李滄區的少先隊員們在盛夏書寫著別樣成長圖鑒:青山路小學的孩子們走進養老院,用手勢舞《中國么么噠》為老人送去歡笑與溫暖;浮山路中隊的“海洋小衛士”在石老人海灘分組凈灘,通過“垃圾標本展”親歷塑料降解需450年的震撼教育;崇禮小學的隊員們則在公益餐廳化身“小幫廚”,親子協作為老人備餐,在勞動中體悟“老吾老”的傳統美德。
從“安全看護”到“全面成長”, 青島模式打破了傳統托管“管住人”的單一目標,將科技探索、文化浸潤、社會實踐、安全教育等多元養分融入其中,讓暑期成為孩子們拓展視野、激發興趣、滋養心靈的寶貴窗口期。
當然,針對暑期兒童這張關愛網仍需在可持續性、普惠性、專業性上持續發力。如何讓優質托管資源更均衡覆蓋?如何建立長效投入和激勵機制?如何提升所有托管點的師資專業水平?這些都是未來需要深入探索的課題。
青島今夏的探索,其意義遠不止于解決“孩子去哪兒”的現實難題。它更是一次關于城市如何托舉未來、社會如何協同育兒的生動實踐。青島的實踐表明,破解“暑期看護難”并非無解,關鍵在于能否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各方潛能,以創新的思維、務實的舉措和溫暖的關懷,共同為孩子撐起一片安全、快樂、有收獲的夏日晴空。這不僅是對當下需求的回應,更是為城市的未來投資,為孩子們的夢想賦能。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