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顏值經濟”的蓬勃發展,醫美市場規模持續擴張,與此同時,相關消費糾紛與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也呈上升態勢。近日,信網報道了一則某醫美機構未告知消費者便欲注射隔夜肉毒素的事件。(詳見《醫美優惠暗藏“拼藥”玄機 女子打除皺針遇“隔夜藥”》)該行為不僅侵犯消費者知情權,更危及安全底線,暴露出行業監管存在盲區等問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光子嫩膚、玻尿酸注射等輕醫美到假體填充、面部線雕等手術項目,吸引眾多求美者。在行業激烈競爭下,部分醫美機構推出“1元體驗”“599元3次除皺”等低價噱頭引流,實則暗藏玄機。正如當事人趙女士所遭遇的,醫美機構未履行告知義務,以“拼藥才能讓利”為由合理化違規操作,是在將責任轉嫁給消費者,掩蓋自身不誠信的行為。
醫療美容關乎健康安全,任何藥品的使用規范都不應因低價而打折。雖然實驗室環境下藥效可維持7天,但實際使用中無法確保無菌的操作環境,因此蘭州生物明確規定藥品開封后4小時內使用,并推薦單人單次使用,以保障用藥安全,而涉事機構欲將前一晚開封的藥品注射給消費者,明顯與該藥品的使用規定不符。
現實中,因操作不當導致熱瑪吉燙傷、割雙眼皮后眼睛無法正常閉合等醫療事故頻發,當事人不僅要承受“美容變毀容”的痛苦,還要面臨維權難的困境,有磨骨失敗者三年維權無果,更有受害者吸脂術后瘢痕增生被歸咎于“個人體質”……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不斷為行業敲響警鐘。“健康”是美麗的基礎,更是行業發展的立身之本。若醫美機構一味將消費者的求美之心異化為牟利手段,可能導致信任危機,迫使消費者轉向公立醫療機構,逐漸失去市場生存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從業者將消費者的正當維權污名化為“醫鬧”,這一現象既反映了行業對問題的回避,也揭示了不良的行業潛規則。事實上,這樣的違規操作只是醫美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販賣“容貌焦慮”、偽造經營資質、將非專業人員包裝成“專家”、濫用虛假案例誘導消費、刻意淡化醫療風險......由于醫美產業鏈貫穿原料生產至終端銷售全過程,并延伸至信息中介、技術培訓及金融貸款等領域,各類市場主體行為復雜,違法違規形式多樣,亟需構建公安、市場監管、衛健、稅務、司法等多部門協同的綜合治理體系。
對消費者而言,應當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念,若確有醫美需求,要審慎考察醫美機構的資質與口碑,充分了解項目風險及術后恢復情況,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留存完整消費憑證,在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變美的訴求。
醫美行業必須堅守消費者權益與醫療安全雙重底線,通過建立覆蓋生產、流通、服務全流程的治理體系,推動行業回歸醫療本質,確保求美者獲得安全可靠的醫美服務。
信網評論員 戴慧慧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