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水庫”打造全國自行車“環湖賽”
8月21日,2025年全國青少年U系列公路自行車錦標賽在青島市即墨區宋化泉水庫公路正式開賽。全國青少年騎行精英的車輪碾過宋化泉水庫環庫公路,“小水庫”正在全力打造堪比環賽里木湖公路自行車賽的“環湖賽”。
頂級騎行賽事首落青島
作為國內青少年自行車領域的頂級賽事,本次比賽由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主辦,山東省自行車運動協會、青島市體育局全程支持,青島體育集團統籌承辦,即墨區教育和體育局、水利局、北安街道辦事處協辦,青島國信賽事運營有限公司具體執行。
在為期三天的賽程中,來自全國56支代表隊的444名青少年選手將展開激烈角逐,參與2個大項、6個小項的比賽,爭奪12枚金牌。賽事設甲、乙、丙三個年齡組,覆蓋14歲至18歲的青少年選手。開賽首日率先進行的是男子和女子各年齡組的個人計時賽,22日將舉行女子甲、乙、丙組大組賽,23日則進行男子大組賽的比拼。
這是該賽事首次落戶青島,不僅在膠東地區奏響了青少年自行車頂級賽事的“第一聲號角”,填補了區域空白,更成為撬動膠東體育事業協同發展、搭建全國青少年競技交流的重要支點。從賽事籌備到落地,每一個細節都透著即墨對“體育+生態”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環庫公路化身騎行賽場
一泓碧水映長空,兩岸清風送綠意。秋日的宋化泉水庫,水面如鏡,倒映著流云舒卷;微風掠過,碧波輕漾,攪碎滿湖碎金。三五成群的白鷺伸著長頸掠過水面,野鴨在蘆葦蕩邊嬉戲,長腳鷸邁著細腿在淺灘踱步,水鳥的鳴啼與風聲交織,滿是生命的律動。
賽道就鋪在這樣的景致里:一邊是浩渺水面,粼粼波光晃眼;一邊是連綿綠意,草木清香撲面。選手們身著各色騎行服,俯身蹬車時,車輪卷起的風里混著青草氣息。烈日下,他們弓著背在賽道上飛馳,車架上的號碼布隨風揚起,你追我趕間,汗水滴落在瀝青路面,瞬間被陽光蒸發——速度與激情的碰撞,在這片生態畫卷里格外鮮活。浩浩蕩蕩的騎行隊伍與“彩虹路”上的紅、黃、藍三色彩條相映,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讓靜止的山水都動了起來。
9.82公里的環庫路沿水而建,瀝青路面平整如鏡,緩坡起伏藏著自然的韻律。中央鑲嵌的紅、黃、藍三色彩條,像被陽光揉碎的彩帶,鋪在碧波與綠樹之間。不同于城市道路的硬直,這里的賽道隨地形蜿蜒,時而貼著水岸舒展,時而繞著林地延伸,選手們俯身蹬車時,既能嗅到草木的清香,又能瞥見水面的波光,競技的緊張與自然的愜意在此交融。有選手賽后笑著說:“騎到下坡時,風從耳邊過,看得到水鳥飛,感覺自己不是在比賽,是在和自然賽跑。”
為讓賽事安全有序推進,即墨區教體局牽頭,聯合公安、水利、衛健等11個部門擰成“一股繩”:賽道全程封閉管理筑牢安全屏障,瀝青修補讓路面更平順,井蓋嵌縫消除顛簸隱患,起落桿拆除打通通行阻礙,全域清掃讓環境更整潔……從細節打磨到全局統籌,保障網絡密不透風。一位志愿者說:“凌晨五點就來檢查賽道,連路邊的小石子都要清走,就怕影響選手發揮。”
水庫蝶變成為“生態彩帶”
如今的宋化泉水庫環庫公路,不只是競技賽道:清晨,有老人沿著綠道散步,聽鳥叫蟲鳴;午后,騎行愛好者戴著頭盔呼嘯而過,留下一串笑聲;傍晚,攝影愛好者扛著相機蹲點,等著捕捉水鳥歸巢的瞬間。這里成了市民休閑健身的“后花園”,也成了即墨鄉村旅游的“新名片”,自行車賽、迷你馬拉松、健步走……一場場活動讓這條“生態彩帶”始終熱熱鬧鬧。
很難想象,如今這方碧波蕩漾的水域,曾是即墨的“心頭病”。
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的宋化泉水庫,總庫容2534萬立方米,工作庫容1502萬立方米,作為即墨四大中型水庫之一,本應是守護一方的“水糧倉”,承擔著農業灌溉、防洪調蓄的重任。但長期滲漏讓水庫常年“蓄不住水”,最嚴重時,水面萎縮成幾處水洼,岸邊雜草叢生,灌溉能力打折,防洪功能弱化,成了當地的“心腹大患”。
轉機始于2022年8月。總投資5.48億元的除險加固工程啟動,像一場“手術”為水庫“祛病強身”。近兩年的科學治理中,防滲帷幕阻斷滲漏通道,壩體加固筑牢安全防線,生態護岸兼顧防護與美觀。2024年4月底,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恰逢多輪強降雨來襲,水庫穩穩“接招”,蓄水量屢創新高,徹底告別了“守著水庫缺水用”的歷史。
“重生”的宋化泉水庫,功能愈發多元。它像一個“水樞紐”,串聯起引江引黃客水與大沽河、五沽河等本地水源,實現聯合調度;又像一個“大水缸”,直接向城區供水,每天汩汩流淌的清水,緩解了城市用水緊張,讓居民擰開龍頭就能喝到“放心水”。
更令人欣喜的是水生態的“逆襲”。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即墨分局的監測數據顯示,如今的庫區,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其中氨氮等15項指標更是達到Ⅱ類標準,清澈見底的水里,魚蝦游弋的身影清晰可辨。水生態的“重生”,讓這里成了鳥類的樂園:冬季,天鵝帶著幼雛從遠方飛來,灰鷺在岸邊佇立成“雕塑”,白鷺群飛時像撒向天空的白花瓣;野雞在林間踱步,野鴨群在水面劃出層層漣漪,四季都有靈動的身影掠過。
潤沃野、惠鄉邦。宋化泉水庫不只是一個水庫,它還是一道風景,更是一股富民興村的力量。
依托水資源優勢,水庫治理與周邊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振興擰成“一股繩”:1000畝苗圃式綠化鋪展成“綠色地毯”,800畝水源涵養林筑起生態屏障,讓周邊萬畝農田告別“靠天吃飯”,灌溉保障率提升至95%以上。生態好了,產業跟著活了:庫區周邊的生態采摘園、騎行民宿、攝影基地接連興起,每到周末,城里來的游客沿著環庫路騎行、在水庫邊野餐,村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生態效益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經濟效益。
有村民算過一筆賬:“以前水庫沒水,地里收成都愁;現在水足了,果園畝產多了三成,家里開的民宿周末全滿,一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兩番。”守護自然之美,方能遇見生活之美。宋化泉水庫的一泓清碧,不僅搭建起城市與自然對話的橋梁,更見證著即墨“生態+”的發展智慧,書寫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從宋化泉水庫的蝶變,到全域水生態的改善,即墨用行動證明:守護好一庫碧水、一河清波,就能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在這片土地上實現真正的雙向奔赴。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康曉歡 袁超 通訊員 劉海豹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