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入市,山東“吃螃蟹”
9月11日,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向社會公示山東2025年新能源機制電價競價結果,標志著全國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在山東正式落地,為全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提供可借鑒的“山東樣本”。公示結果顯示:此次競價風電入選電量59.67億千瓦時,中標價格為0.319元/千瓦時;光伏入選電量12.48億千瓦時,中標價格為0.225元/千瓦時。
山東是新能源裝機大省。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風光新能源裝機1.19億千瓦,其中光伏裝機9130萬千瓦,風電裝機2749萬千瓦,光伏裝機規模居全國首位。今年7月,山東出臺全國首個省級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方案,明確風電、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形成電價。
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部入市,部分發電企業心里沒底。為穩定企業收益預期,山東創新設計“機制電量”和“機制電價”規則: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入市后,企業部分電量有機會納入機制,享受機制電價保障。機制電價政策相當于給發電企業上了一份“動態價格保險”,市場均價低于該價格時,給予一定補償;市場均價高于機制電價時,企業則退還超額收益。
機制電價通過競爭方式產生,其競價類似于投標,可從“量”和“價”兩個維度理解。省發展改革委價格處副處長史華南介紹:“‘量’可以理解為‘中標’總規模,這是根據年度風電、光伏消納責任權重完成情況、用戶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的。在總量之下,按照企業申報價格由低到高的方式進行排列,‘中標價’取入圍項目的最高價,由此有效實現新能源‘量’的合理增長與‘價’的有效競爭。”
8月中旬,山東啟動2025年新能源機制電價競價,分風電、光伏兩個項目組開展,機制電量總規模94.67億千瓦時,執行期限設定為深遠海風電執行15年,其他項目執行10年。首輪競價吸引超3000個新能源項目參與,最終入圍1200個項目。
華能德州電廠有4個風電項目入圍。電廠新能源部主任劉振深刻認識到改革帶來的變化:“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全面入市后,收益模式從‘保障性收購+國家補貼’轉向‘市場化收益+機制競價’,對市場的判斷直接影響項目收益。”
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此次改革對居民、農業用戶電價水平沒有影響,仍執行現行目錄銷售電價政策,工商業用戶電價將隨電力供需、新能源發展等情況在合理范圍內波動。
史華南表示,此次改革通過清晰的投資價格信號引導能源結構向風、光、儲等多元協同轉變,推動新能源企業科學決策、技術創新,促進新能源行業從“規模競賽”轉向“效益比拼”。
記 者 陳曉婉 劉 童
通訊員 崔 珂 李 樂 報道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