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血戰臺兒莊
■編者按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推出“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熱血山河·青年記者重走抗戰路”系列融媒報道。青年記者重走熱血抗戰路,在跨越時空對話中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全方位展現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精神。
第二期報道聚焦臺兒莊大戰。作為中國全面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臺兒莊大戰粉碎了日軍的“速勝”圖謀,鑄就了同仇敵愾、血戰到底的民族精神豐碑,成為堅定全民抗戰決心的關鍵轉折。
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御外侮,取得全面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
血戰臺兒莊
□ 記者 趙豐 張銘銘 王雨萌 孟令洋
7月,坐落于魯南的棗莊市臺兒莊區,天空湛藍白云微漾,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就坐落在綠樹濃蔭間。
這里,鐫刻著血染的勝利記憶。
八十七年前,這里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戰,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鏖戰旬余,最終取得勝利。
這一勝利是中國全面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
“同胞們,向前走,別退后!拿我們的血和肉,去拼掉敵人的頭!犧牲已到最后關頭!”——《犧牲已到最后關頭》
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一張取自清真寺西小講堂的老照片上,不足八十平方厘米的墻壁上留下了94個彈孔。
一個個彈孔無聲地敘說著大戰的慘烈,把我們拉回那個迎著炮火沖鋒的歲月。
1937年以來,中國軍隊組織了南口、忻口、淞滬等戰役抗擊日本侵略軍,但都沒能遏制日軍攻勢和囂張氣焰。日軍狂妄聲稱要3個月滅亡中國,隨后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隴海線與津浦線的交會點——徐州。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館長孔令欣說,臺兒莊處于北連津浦線、南接隴海線的交叉點上,扼守京杭大運河咽喉,是進入徐州的門戶。當時,日軍先后對淮河、臨沂以及滕縣發起進攻,攻占滕縣后,進攻的矛頭直指臺兒莊。
小城,迎來了一場關乎全局的大戰。
1938年3月到4月間,李宗仁指揮了著名的臺兒莊大戰。中國軍隊十個師約10萬人,對戰日本裝備精良的兩個師團3萬余人。雖人數占優,但中國軍隊在機械化裝備上幾乎是一片空白,雙方實力仍然差距較大。參戰的中國士兵曾回憶,每消滅一輛日軍坦克,要付出30人到50人傷亡的代價。
戰前,臺兒莊是運河畔的一座繁華小城,商賈迤邐、夜不罷市。選擇在這里與日軍展開大戰,是由于城內有6000多幢建造精良的房屋,墻厚街窄,隨處可做掩體,一尺窄巷也利于開展巷戰,能有效彌補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不足。
1938年3月26日,城內戰斗打響后,日軍2000多人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攻破大北門,搶占了臺兒莊城內的制高點。隨后,中日雙方展開拉鋸戰,為搶奪制高點打了7天7夜,94個彈孔的照片正是源自這段時間的戰斗。中國軍隊雖將寺內幾百名日軍殲滅,但一個營的士兵幾乎全部犧牲。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講解員王璨說,日軍攻破城防后,國民黨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給各師下達了“死守臺兒莊”的命令。巷戰最激烈的月河街,橫尸遍布,300米長的街道,傷亡人數達6000余人。而整個大戰,中國軍隊犧牲人數更是超過3萬人。
一次次肉搏拉鋸中,“敢死隊”在危急時刻、關鍵部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臺兒莊大戰期間共組織了200多支‘敢死隊’。”棗莊市臺兒莊區文旅局文旅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宋勝健說,“敢死隊”隊員身綁手榴彈,手持大刀,穿戴日軍的軍服、鋼盔,以臂纏白毛巾為區分標志,趁著夜色沖入日軍陣地作戰。第27師79旅158團3營7連連長王范堂,帶領57人組成的敢死隊,經過一夜激戰,收復了城西北角四分之三的陣地,最終僅13人生還。另一支40人的敢死隊,沖入城內與日軍作戰,僅3人生還。
“來參觀的人聽到大戰之慘烈無不動容,尤其是聽到‘敢死隊’隊員以命死戰的故事時,很多人流下了眼淚。”王璨說,歷經半個月的殊死血戰,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日軍719人,還繳獲了大量輕重武器和戰利品。
1938年4月7日,勝利的旗幟插上了臺兒莊城頭。運河里血水漂米,城內無土不沃血、無墻不飲彈的悲壯殘局,是3萬中國將士用血肉堵炮火的見證。
當臺兒莊大戰勝利的消息傳遍全國,武漢三鎮10萬余人舉行火炬游行,慶祝這一勝利。國內外的新聞工作者也不斷報道中國抗戰的實況。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在報道中說:“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小城鎮有很多,諸如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等,而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那就是臺兒莊——中國京杭大運河岸邊一個有著古老城墻的小鎮。”他的這段文字,見證了臺兒莊大戰在世界戰爭史上重要而獨特的地位。
“拿起我刀槍,舉起我鋤頭,我們再也不能等候!我們再也不能等候!中國的人民一齊起來救中國!所有的黨派快快聯合來奮斗!”——《犧牲已到最后關頭》
臺兒莊并非孤城鏖戰。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超越黨派、地域、民族界限,同仇敵愾、共御外侮。
“在戰爭中瓦解,又在炮火中形成。”孔令欣說,1937年,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對整個中國的抗日戰爭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四萬萬同胞在亡國滅種危機面前,爆發出了空前的團結與犧牲精神,成為臺兒莊大戰克敵制勝的政治前提和精神紐帶。
大戰前夕,周恩來、葉劍英在武漢會見國民黨高層白崇禧。周恩來提出“要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守點打援,各個擊破”,并專門委派張愛萍到徐州,向李宗仁轉達了中共方面關于臺兒莊作戰的建議。
積極參與大戰策劃的同時,配合作戰也有序開展。當時,中共山東省委領導開展的抗日武裝在萬德、大汶口以及泰安以北地區炸毀了附近的鐵路橋、公路橋,中斷了日軍的軍運10余日,有力阻擊了日軍對臺兒莊地區的后備增援和物資補給。
正如毛澤東所說:“敵攻魯南時,整個華北五省的游擊戰爭……也盡了相當的力量。”
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信念,在國民黨軍隊各派系部隊也達成了共識。臺兒莊大戰參戰部隊除中央軍外,還有西北軍、川軍、桂軍、東北軍等地方實力派武裝。面對中華民族的共同敵人,國民黨軍隊各派系部隊將領大多基于民族大義,拋開往日恩怨,協同配合與日軍激戰。
臺兒莊大戰中,中國軍隊犧牲人數超過3萬人,但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民族之光”展墻上,僅有4692位犧牲將士名單,無名者甚眾。宋勝健分析認為,無名英雄較多,可能是這些軍隊輾轉多地作戰,為填補傷亡損耗在當地二次征兵,信息并未及時上報所致。比如,川軍在臺兒莊大戰犧牲的將士中,有相當一部分菏澤籍士兵。這說明此前戰斗傷亡也很大,民族危亡之際,眾多民眾選擇投身軍旅、保家衛國。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這4692位“有名”的犧牲將士,來自甘肅、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等21個省;六十軍,這支由漢族和十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滇軍勁旅,在抗日戰爭期間轉戰大半個中國;陜西將士在殘垣上寫下“生在陜西,死在山東”的話語;川軍將士王建堂懷揣老父贈予的一方“死字旗”,踐行“傷時拭血,死后裹身”的叮囑,迎著槍炮勇往直前;云南昭通的1084團連長趙繼昌在弟弟趙克犧牲后繼續沖鋒……
臺兒莊大戰的勝利,也是軍民一心共同抗戰的結果。國民黨第五戰區專門組織了民眾動員委員會,李宗仁擔任主任,中共黨員夏次叔擔任組織部長,廣泛動員民眾支援臺兒莊大戰。李宗仁在回憶錄上評價:“民眾的力量完全和軍隊結合起來了,在戰場上搶救傷員的是民眾,當偵探的是民眾,幫助軍隊輸送炮彈、糧食的也是民眾,這些民眾完全是赤誠地表現他們的愛國熱情,充分擔當起抗日救亡的責任來了。”
“由于戰事倉促,將士們來不及用砂石修筑防御工事,古城商戶萬家糧店打開糧倉捐出糧包,鹽商捐出鹽包,供守城將士掩蔽。”臺兒莊古城講解員晏會說。
從隴原到巴蜀,從峻嶺到平川,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在古城的焦土和運河的血浪中交織出同仇敵愾的壯烈詩篇。當時的蘇聯真理報評價說,臺兒莊之役及其他戰線之勝利,說明中華民族已經緊密地團結起來了。
“臺兒莊,我的家,當年的墻磚屋瓦,至今還在說話。它說,這里銘刻著咱民族的尊嚴。它說,這里激勵著后代子孫的奮發。”——《臺兒莊小唱》
“每一年的清明節,我都要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里,去看看我的爸爸,到他曾經流血犧牲的戰場上祭拜他老人家,為他斟上一杯白酒,為他獻上一束潔白的鮮花。”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內,講解員演繹的情景劇《清明的思念》讓參觀者淚目。
“先輩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候,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這段歷史,我們必須把它發掘好、弘揚好、傳播好。”孔令欣說。
情景劇就是他們打造的一種新型“講解”形式。講解員將歷史故事以小戲小劇的形式進行全新編排,并化身“演員”實景演出。《遙遠的等待》《暗夜里的微光》《清明的思念》等多部劇目已打造完成。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還創新打造了講解員、演員、教員、輔導員四位一體的傳播體系,講解員會化身“輔導員”帶領研學學生體驗槍械、武器模型,讓國防教育可知可感。
把臺兒莊大戰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最近孔令欣在忙著聯系國際巡展的事宜。
“臺兒莊大戰是有國際影響力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光輝一頁。”孔令欣說,“我們初步定于今年8月30日到9月14日,在美國舊金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展覽,讓世界看到中華兒女同仇敵愾、英勇抗爭的精神,重新審視東方主戰場的歷史貢獻,豐富全人類共同的反法西斯記憶。”
把臺兒莊大戰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也是臺兒莊古城的一項重要使命。
戰后的臺兒莊墻無完墻,房無完房,90%以上的建筑被摧毀。在53處二戰遺址上,棗莊重建臺兒莊古城,打造大戰遺址公園,并把當時戰斗的場景還原融入一處處巷道內。
臺兒莊大戰遺物陳列館 攝影孔闖
“我們民族團結一心,以血肉相搏最終打敗了外來侵略者。一定要讓青少年們多了解這段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內,參觀的游客王麗看到彈孔累累的舊式民居時感慨地說。
八十七年過去了,臺兒莊戰場的硝煙早已散盡,侵略者也早已被趕出國門,但民族恥辱不能忘,憂患意識不能丟。
臺兒莊古城旅游集團黨委副書記黃曉莉介紹,大戰遺跡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載體。截至目前,累計接待中外游客8700萬人次,每年接待青少年研學、愛國主義教育等團隊群體超50萬人次。
一封封英雄家書,寫滿家國情懷
“先教兒說抗日!”
□記者 王雨萌 張銘銘 趙豐 孟令洋
7月初,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彈孔墻”一側,一個個金屬信箱有序排列在“家書墻”上。
這是臺兒莊古城設置的一個互動區域,信箱里裝著抗戰英雄的家書影印件,不時有參觀者駐足誦讀。
臺兒莊大戰中將士們寫下的家書大多毀于戰火,只有極個別家書被幸運地保存下來。臺兒莊古城講解員晏會介紹,它們有的并未寄出,是英雄們犧牲后戰友在其浸滿鮮血的衣襟里發現的。烽火硝煙中,很多抗戰英雄的家書成了遺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對國人來說,抗戰家書更是具有特別的意義。民族危亡之際,一封封家書中既有對家人的思念與溫情叮嚀,更有滿滿的家國情懷。
“因我身屬軍人,在前線抗戰,萬一不幸以身殉職,完我軍人天職,則今后捍衛國家與復興中華民族責任端在汝輩,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則視汝等幼時之修養造詣如何。”這封川軍將領鄒紹孟寫于臺兒莊大戰前的“訓子家書”,感動了眾多國人。
1938年3月,鄒紹孟奉命在滕縣守城,為臺兒莊大戰贏得準備時間。戰前,他在家書中得知長子成績“名列丙等”,十分憂慮,于是寫下了這封187字的“訓子家書”,勉勵兒子立志向上。
1938年3月15日,滕縣保衛戰打響。城破后,守城將士在師長王銘章“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號令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3月17日,鄒紹孟在巷戰中壯烈犧牲。
與鄒紹孟同樣犧牲在滕縣保衛戰中的趙渭濱,在寫給長子的家書中,預見性地提出“未來的成功,未來的抗戰,恐怕還是要靠共產黨”的論斷,并勉勵子女“能夠在復興民族恢復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貢獻”。后來,他的幾個子女未辜負父親最后的囑托,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破家何在,國存方有家。身處抗戰一線,英雄們對國與家的認知更為樸素而深刻。
“一定讓他先學會‘抗日’兩個字!日寇一天不打倒,就沒有國,也就沒有家!”這是空軍英雄何信寫下的家書。
出征前兩個月,他和妻子、6個月大的兒子拍下最后一張合影,小家溫馨而幸福。當臺兒莊戰事升級后,何信立即隨廣西空軍參加作戰,出征前專門寫信給家人,囑咐不要教兒子先學喊媽媽,應該教他先學會說“抗日”兩個字。
1938年3月25日,何信在擊落多架敵機后,回航途中遭到敵機圍截。彈盡油絕之際,他毅然駕機撞向敵機,與敵人同歸于盡,年僅25歲。
“彈孔墻”前,靜靜地安放著湖南烈士劉守玟的銅像。她那封未能寄出的家書,也讓英雄回鄉的愿望足足晚了66年才實現。
1937年,劉守玟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引下,瞞著家人加入了湖南省戰地救護隊,奔赴前線救治傷員。1938年,這位年僅18歲的少女在臺兒莊救助傷員時不幸中彈,因傷重而不幸犧牲。犧牲前,她將一封家書、兩塊大洋和一張照片交給照護她的老人,請其幫忙轉寄回家。
遺憾的是,當時敵軍突襲,老人只得把信藏在箱子下逃難去了。等老人回到家鄉,信卻因受潮而字跡難辨,不僅地址無從考證,連“劉守玟”這個名字也無人知曉,她也因此長時間成了一位“無名英雄”。
2004年,老人的孫子陳開靈為實現老人遺愿,通過多種方式尋找劉守玟的家鄉。萬幸的是,長沙87歲老人王杏華在病床上看到了報紙上刊登的照片,認出她是自己的同學劉守玟。后經多方證實,最終確認這位無名英雄正是湖南省漢壽縣軍劉村的劉守玟。犧牲66載后,英魂終歸瀟湘。
家書小,不過方寸紙頁;家書大,窮盡山河血淚。紙上寥寥數語,是英雄留給親人和愛人最后的念想,也是光照后來人的精神坐標。為讓更多游客親身感受烽火硝煙中一封封家書的分量與情感,臺兒莊古城定期組織志愿者誦讀家書,將家書記憶融入古城的文化血脈。
目前,臺兒莊古城正集中籌劃“一封家書”大戰遺址演藝項目,參與的游客進入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后,即進入技術模擬的戰爭場景內。圍繞“家書”這個串聯故事情節的核心線索,開啟寫信、傳信、讀信的體驗,在烽火家書中銘記那段歲月。
大眾新聞記者 趙豐 王雨萌 張銘銘 孟令洋
設計 張海飛 于海員 唐亞迪
編輯 韓雨婷呂原 黃露玲 紀偉
[來源:大眾新聞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