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會打呼嚕”的豬島藏不住了!
日前,小米創始人雷軍的一條微博,意外帶火了青島即墨一座名為“豬島”的小島,讓這片藏于田橫島群中的“秘境”徹底出圈。豬島是一座無居民、未經開發的小島,以其酷似伏地小豬的外形、潮水涌入海蝕洞發出的“呼嚕”聲而得名。它的走紅,也讓即墨豐富的海島資源進入大眾視野。從原始野趣的豬島、馬島,到有人居住的女島、大管島,再到正以“預約定制”模式打造高端體驗的小管島,青島百余座海島正以各自獨特的魅力,從“小眾秘境”逐漸成為備受矚目的“品質旅游目的地”。
小小豬島意外走紅網絡
“在青島,藏著一座寶藏小島:即墨豬島。離市區不遠,但離喧囂很遠。”11月4日,小米創始人雷軍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并配上幾張意境悠遠的海島風光圖,瞬間引爆了社交網絡。這條微博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數萬次點贊與轉發,原本鮮為人知的豬島也隨之成為焦點。網友紛紛留言“被海蝕洞和松林種草了”“周末就去打卡”。
豬島——這座田橫島群中的“微縮景觀”,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科技大佬的目光?根據即墨區相關記載,豬島因其形似伏地的豬而得名,位于即墨區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海域,地處巉山灣北側、驢島南約70米處。它的面積僅約0.0063平方公里,岸線長0.42公里,最高點海拔22.5米,最近處距陸地1公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袖珍小島”。
此前,一直流傳著豬島“可望不可即”的說法,但記者探訪發現,駕車經驢島大橋進入驢島,在驢島南側的高臺上可遠眺豬島、馬島和牛島的風光,退潮時還可以徒步登上豬島。但退潮登島存在安全隱患,游客千萬不要盲目前往。如今,驢島已成為市民和游客野營、野餐和探索自然野趣的熱門去處。
原始環境幾乎未受干擾
觀賞豬島全貌的最佳地點公認是在驢島橋頭。從這個角度望去,整座島嶼的輪廓活脫脫就是一頭憨態可掬的小豬,只見它臥在蔚藍海中,圓圓的臀部微微翹起,腦袋側向一邊,撅起的嘴巴格外傳神。島嶼西側的海蝕洞如同小豬的鼻孔,每當漲潮時,海水涌入洞中,發出“呼嚕呼嚕”的回響,酷似小豬的鼾聲,這更為“豬島”之名增添了生動的注腳。若換個角度,從側后方觀察,豬島圓潤流暢的曲線又像極了一頭在細浪中安然沉睡的海豚,為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豬島雖無高山,卻地勢險峻,島的四周峭壁陡立,如刀削斧劈般直上直下,攀爬起來頗為不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它原始的生態環境。作為中生代侏羅紀地層的“活標本”,豬島表層覆蓋著典型的棕壤,雜草叢生,點綴著少量黑松,沒有淡水水源,其自然環境幾乎未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島嶼周邊的海域是海洋生物的樂園,盛產石花菜、雜色蛤等,潮間帶的礁石縫隙中藏有海螺、小蟹等。
這座小島的“連通性”完全由潮汐掌控,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退大潮時,豬島與陸地、驢島之間會浮現出淺淺的沙灘小路,仿佛是一條臨時鋪就的棧道;漲潮時,海水會迅速將這條小路淹沒,讓豬島重新變成一座海中孤島,回歸寧靜與隔絕。小潮期間,這條小路并不會顯現。這種“時隱時現”的特性,更增添了豬島的神秘感與吸引力。
120座島嶼描繪“海上畫卷”
網友們的關注如同打開了一個“流量入口”,讓豬島這顆“滄海遺珠”得以走進人們的視野。但青島的“海上秘境”遠不止于此。在青島882.92公里長的蜿蜒海岸線上,散落著120座大小不一的島嶼,它們如同散落在藍色絲絨上的明珠,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在這片海域上甚至形成了獨特的“海島動物園”——除了豬島,還有馬島、驢島、牛島、兔島、鴨島等一系列以動物命名的小島,每一座都藏著專屬的自然密碼與故事。
同屬于即墨的小管島,正醞釀著一場“高端海島體驗”的驚喜。這座被譽為“海上花園”的島嶼,目前仍居住著10余戶人家。島上不僅保留著古樸的漁家田園屋舍,還配備了現代化生活設施,蜿蜒的木棧道沿海岸線延伸,并建有瞭望臺和停機坪,為未來的高端文旅定制服務預留了空間。
今年國慶節期間,小管島低調展開預約制文旅內測,推出了“俠客行”主題活動,以及摩托艇、帆船環島等動感項目,受到了首批體驗者的一致好評。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還將深度挖掘海島資源,打造海島觀星、潮間帶探秘、海上垂釣等一系列深度體驗線路,并嚴格執行“預約定制”模式,以此控制登島人數,既能守護脆弱的海島生態,又能為游客提供更具品質的游覽體驗。
與小管島相鄰的大管島則是另一番休閑景象。島上綠樹成蔭,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草木與海洋氣息。這里開發相對完善,既有充滿漁家風情的民宿,也有提供鮮美海鮮的餐館,是親子研學、科普教育與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
豬島的“近鄰”們也各有千秋。田橫島作為島群中聲名遠揚的名勝之地,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記憶與傳說,吸引了眾多追尋歷史足跡的游客。和豬島一樣受潮汐影響顯著的女島,因形似一位女子躺臥而得名,其周邊海域礁石密布、水流湍急,是磯釣愛好者的“寶藏釣點”,島上漁民的日常生活場景更給這個海島增添了生活質感。
放眼青島海域,靈山島的雄偉、竹岔島的奇特同樣不容錯過。靈山島作為青島市最大的海島,不僅有“海上畫屏”的美譽,還擁有由數十萬枚貝殼精心搭建而成的貝殼樓,老虎嘴等獨特的海蝕地貌則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竹岔島是一座火山島,島上保留著完整的火山遺跡,是天然的科普課堂,吸引著地質愛好者與攝影愛好者前來探索。
從原始野趣的無人島,到融合人文風情的有人島,再到主打輕奢體驗的高端定制島,青島的120座海島正以差異化的姿態,共同描繪出一幅多元且立體的“海上畫卷”。它們不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個小點,而是逐漸從“小眾秘境”走向大眾視野,成為備受追捧的“品質旅游目的地”。
延伸
海島經濟“破圈”之路
豬島的意外走紅,為青島海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范本,但也引發了人們對于“網紅景點”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如何讓“流量”轉化為“留量”,如何在開發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擺在青島海島旅游發展面前的重要課題。
對于海島的開發,應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規劃、適度開發”的原則。小管島的“預約定制”模式,正是這種理念的積極實踐。這種模式也為其他海島的開發提供了借鑒——并非所有海島都適合大規模商業化開發,對于生態脆弱的小島,精細化、定制化的小眾體驗或許是更可持續的選擇。
此外,挖掘海島的文化內涵與特色資源,也是提升海島旅游品質的關鍵。青島的海島不僅有秀美的自然風光,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漁家文化與海洋科普資源。例如,田橫島的歷史傳說、靈山島的漁家習俗、竹岔島的火山地貌等,都是可以深度挖掘的文化IP。將這些文化元素與旅游體驗相結合,可以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更深入地感受海島魅力,從而提升旅游的附加值與吸引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消費觀念的轉變,傳統的觀光式旅游已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深度體驗、休閑度假、生態科普等新型旅游方式逐漸成為主流。從豬島的“出圈”可以看出,當下的游客更向往回歸自然、遠離喧囂的旅行體驗,而青島的海島群恰好提供了這樣的選擇。
未來,青島海島旅游的發展不僅需要借助“流量”的東風,更需要練好“內功”——加強生態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挖掘文化內涵,創新旅游產品。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散落在海上的“珍珠”持續閃耀,讓它們成為“來了還想來”的品質旅游目的地,讓海洋經濟成為推動青島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本版撰稿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康曉歡 袁超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