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才是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多方面基礎支撐作用。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聚焦各領域高質量發展中的法律服務需求,創新法治人才護航企業、服務群眾、長效培養等機制,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動能。目前,全區司法行政系統擁有法律專業人才800余人,先后涌現出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十大法治人物、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先進個人等法治人才先進典型。
健全長效培養機制,鍛造專業化隊伍
示范引領。針對司法行政人員素質短板,建立“全鏈條”能力作風提升體系。在全市首家制定領導班子成員聯系基層司法所制度,推動司法所隊伍老中青相結合,35歲以下干部占比升至43%。抓實先進典型選樹、培育和管理,設置“光榮榜”,形成以標桿帶整體的示范效應。開展樓宇AI法律科技培訓、“司法青英薈”暨“青年律師成長”主題沙龍等特色活動,持續擦亮“司法青英”品牌。
實踐鍛煉。著眼業務練兵,構建“區司法局示范引領、司法所協同發力”的立體推進機制,能力作風提升活動涵蓋20項重點任務。組建“法治攻堅突擊隊”,開通“法治直通車”下沉一線,有力保障了蘿卜·元宵·糖球會、啤酒節等重要節慶活動。著眼黨性錘煉,開展融治微品、黨員先鋒崗、法律關愛未成年人等活動,深耕“法治護航爭先鋒”黨建品牌。推進“沉浸式”警示教育,舉辦青年干部“話清廉”活動,黨風廉政建設經驗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統作交流發言。
氛圍帶動。建強法治信息宣傳工作規范和隊伍,成立宣傳調研工作小組、平均年齡33歲,召開“法治護航·共話發展”宣傳調研主題沙龍,不斷提升理論與實務研究、重點工作調研水平,相繼在《法治日報》《山東法制報》、民主與法制等媒體,以及《法治青島》《司法信息》《改革動態》期刊簡報發表優質稿件100余篇,1個最新形成的調研成果被青島市地方改革案例采用,并被擇優上報省委改革辦。在“法治市北”公眾號“法惠企航·營商增效”專欄發布安商惠企典型案例60余期,為法治工作推進營造了良好氛圍。
搭建助企服務平臺,護航優化營商環境
跨部門協同服務。針對經營主體權益保護、政務服務、行政執法等多元需求,加大跨部門跨領域服務供給。完善“府檢聯動”聯席會議暨公益訴訟案件磋商制度,深化行政與司法協作。會同法院、仲裁等部門開展勞動爭議難點問題實務研討,推動區域法治協同,提升全區21家律師事務所、百余位援助律師以及惠企法律服務團隊等人才專業能力,2人獲評“全省表現突出人民監督員”。
精準化專業服務。推出“樓宇經濟法律服務專員”制度,組建百人律師服務團,深入開展為企服務月、公共法律服務節等活動,打造全時在線的惠企法律管家式服務,賦能樓宇、園區經濟發展。先后為50余家樓宇企業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務方案,推動公益法律服務從“集中式”向“持續性”轉變。“綜合查一次”等優化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做法被司法部網站、《法治日報》《青島日報》推介,服務企業事項頻次居全市前列。
創新商事調解服務。出臺全市首個《商事調解組織評價監督與投訴處理規定》,進一步促進商事調解專業化、法治化、規范化,去年以來全區商事調解組織由4家擴容至6家。創新“商事調解+公證”模式,推出公證法律服務介入商事領域糾紛化解新模式,在商事糾紛實質性化解中有效發揮預防性職能優勢,調解各類民事糾紛100余件。“潤商護企”商事調解品牌矩陣,被依法治省辦納入黨政主要負責人推進法治建設重點項目。
拓展參與治理路徑,就地解決涉法訴求
做優一刻鐘法律服務圈。針對群眾急難愁盼法治需要,搭建法治惠民“連心橋”,開展“有法幫你”一刻鐘法律服務圈共建、志愿服務大集等活動,成立全市首家區級殘疾人專屬維權驛站——“市北區法律援助殘疾人維權驛站”,累計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57件,解答咨詢500余人次,調解殘疾人法律糾紛70余起,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510余萬元。創新“精治小區·公證常伴” 項目,實現全區網格化服務100%覆蓋,推動“最多跑一次”公證事項由120項拓展至133項。開展“民法典宣傳月暨商企同行”法律服務大集、法治文化書畫展等多樣化、多層次公益法律服務,讓轄區群眾“近”享便捷。
推動服務端口前移。聯合民盟青島市委建立全市首個面向社區矯正對象和安置幫教對象等群體的“黃絲帶幫教”基地,盤活“片區+派駐獄警”聯動力量,優化“智慧監管+精準矯治”工作模式,撬動矯正管理資源。做實安置幫教對象監管教育,推動幫扶端口前移,聯合省紅色宣講團、北墅監獄開展“法治宣講進高墻活動”,教育覆蓋市北籍服刑人員100余名。對重點人員實行“一人一策”動態管理,排查化解涉婚姻家庭、鄰里沖突等矛盾糾紛15起。在行政復議案件辦理全流程、各環節,加大調解力度,線上推廣“掌上復議”“智慧復議”平臺,打破時空限制,推動涉企復議“就近辦、掌上辦、快速辦”,近90%案件案結事了、未進入訴訟程序。
構建品牌塑造、榮譽激勵機制。舉辦“同頻共振·強技勵能——講好我的司法故事”主題演講比賽,擦亮“才聚北法” “團聚人才·法助成長”等特色品牌,探索設立青年律師公益服務崗,將參與惠企服務、社區普法、糾紛調解等工作納入職業評價。今年來全區法律服務行業8個單位、19名個人獲評市級以上榮譽。啟動律師行業黨建聯盟暨“有法幫你”活動、選派律師參加“1+1”中國法律志愿者行動經驗做法被《法治日報》推介。文/通訊員 婁銘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