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撬動鄉村振興“大流量”!截至7月底,青島已命名2021條村路
截至7月底,青島已命名2021條村路,覆蓋228個村——
村路命名:撬動鄉村振興“大流量”
蜿蜒的村路,是鄉村的脈絡,也是鄉愁的載體。長期以來,“無名村路”在給村民生活帶來不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鄉村經濟發展。
如何給村路“取好名”,讓美麗鄉村“有名”更“揚名”?如何讓村路在留住鄉愁的同時,成為鄉村的“致富路”?青島通過持續推進鄉村道路命名工作,不斷發揮地名在服務鄉村治理現代化、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等方面的價值作用。今年,青島市鄉村道路命名將覆蓋50%以上的行政村,截至7月底,已命名2021條村路,覆蓋228個村。
從“地理標識”到“產業密碼”
“以前游客問路,我們只能說‘往東走那片海’。現在村路有了名字,還設上了路標,快遞員都能精準找到家門口。”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南窯社區茶農段海霞的感慨,道出了沙子口地名建設的現實意義。
在沙子口街道1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3萬居民與嶗山茶的清香、金鉤海米的鮮甜共生共榮。如今的沙子口,地名不僅是導航里的坐標,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產業振興的密碼。
通過“鄉村著名行動”小程序,沙子口街道發動社區居委會、網格員、志愿者等力量,以新命名的35條村路為錨點,把網紅打卡點、民宿、茶廠、小店等全部采集上圖,方便村民和游客日常出行、快遞收發、農產品銷售和鄉村旅游。“過去賣海米要挨家推銷,現在客戶可直接按‘金鉤海米加工技藝非遺保護單位’導航上門。”經營戶曲先生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就得益于街道將地名建設與產業的深度綁定。
地鐵4號線沙子口站開通后,沙子口街道敏銳抓住“流量入口”,聯合嶗山區文旅部門將“流清灣”“登瀛梨雪”等詩意地名納入地圖站點,吸引了一批批年輕游客慕名而至。旅游季和夏季啤酒節期間,推出的“跟著地名游沙子口”主題活動吸引數萬名游客,沿線民宿、農家樂收入翻了番。結合“鲅魚節”和“鲅魚禮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帶動周邊民宿預訂量增長20%。
東麥窯村民宿經營者王先生說:“我們‘森嶼’民宿的名字就是從街道地名庫選的,客人一看就知道親近自然,房間很搶手。”
讓地名“活”起來、“火”起來,關鍵在傳承。為建設地名文化展示新陣地,大河東村村史館變身“地名文化展廳”,不但有漁村變遷的史料、圖片,還有嶗山老照片、石具等實物展陳,讓年輕人觸摸到“沙子口”三個字背后的溫度和文脈。
讓鄉村道路“有名”更“揚名”
為指導青島鄉村地區規范有序開展鄉村道路命名工作,提升鄉村地名公共服務水平,今年5月9日,《青島市鄉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出臺,對鄉村道路命名的適用范圍、階段目標任務、命名原則規范、命名工作流程、鄉村道路標牌的設置標準等方面工作做了詳細規定及要求。
嶗山區在青島率先試點了鄉村道路命名工作,并在王哥莊街道青山村試點了“鄉村地名一張圖”,方便群眾日常生活的同時,為地方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萊西市作為全國首批70個試點縣(區、市、旗)之一,率先探索開展了“愛心郵路”行動,設立593個鄉村郵政快遞收發點(郵政便民服務站),將鄉村郵路上的惠農興農興趣點集中上傳地圖,極大暢通了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加快了農產品物流速度。
今年,青島市民政局又創新舉辦了首屆青島地名好品大集,新河草編等10多類地名好品參加。同時,聯合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開展地名好品進社區活動,集中展示王哥莊大饅頭、前寨韭菜等一批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幫助經營主體用地名元素講好產品故事,提升產品競爭力,為鄉村產業振興、提振消費釋放地名潛能。
青島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青島將完成鄉村道路命名總任務量的50%,力爭2026年年底、最遲到2027年6月實現全市鄉村道路命名全覆蓋。到2035年,城鄉地名公共服務實現一體化、均等化,推動地名助力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