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消化內科就精準診斷出一例腹型過敏性紫癜患兒。10 的麗麗(化名)因陣發性腹痛 4 天,在當地治療無效后緊急轉入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
檢查顯示白細胞、C 反應蛋白升高,大便隱血陽性,CT 提示輕微腸炎,但常規抗感染治療后腹痛仍未緩解。為了找到癥結所在,消化內科團隊仔細分析病情后,決定為麗麗實施胃鏡檢查。在充分的術前準備和內鏡中心團隊的密切配合下,鏡頭下發現十二指腸有一大片糜爛、淺潰瘍伴滲血的區域,表面還附著黃白苔,周圍黏膜充血水腫,胃竇和胃體黏膜也存在充血癥狀。這些典型表現直指一個疾病 ——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癜。
醫生隨即制定了激素抗炎、抗感染、止血、護胃的治療方案。在消化內科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麗麗的病情一天天好轉,現已順利出院。麗麗的經歷揭示了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癜的隱匿性。
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癜
作為兒童最常見的血管炎性疾病,過敏性紫癜以小血管炎為核心病變,典型表現包括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腫痛、腹痛及泌尿系統癥狀。其中,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要表現的類型被稱為腹型過敏性紫癜。
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腹痛多位于臍周或下腹部,呈陣發性絞痛,具有“癥狀與體征分離”(患兒自己感覺腹痛明顯,但醫生查體時壓痛輕微,無腹肌緊張)的顯著特征。消化道出血是常見伴隨癥狀,多為隱匿性黑便,少數病情嚴重的患兒會出現嘔血。此外,腸蠕動紊亂可能誘發腸套疊。
臨床上,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診斷存在一定難度。部分患兒在皮膚紫癜出現前先表現出腹痛,甚至全程無皮膚癥狀,極易被誤診為普通腸炎、闌尾炎等疾病,延誤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消化道內鏡檢查是明確診斷的關鍵手段,可直接觀察到胃竇、十二指腸、末端回腸等部位的黏膜充血水腫、紅斑、出血點、糜爛及潰瘍等典型病變,為早期確診提供依據。
健康提醒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消化內科專家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消化道出血或嘔吐,應警惕腹型過敏性紫癜的可能,及時就醫并完善檢查,避免誤診漏診。經過早期規范的治療,多數患兒預后良好。文/通訊員 畢乙賀 記者 叢黎
[來源:信網-商訊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