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們的呼聲穿透百年風雨,“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清亮的童音回蕩,這是近期在青島康有為故居發生的一幕。學生們在歷史感十足的紀念館里,穿上戲服化身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借助劇情設計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可觸摸的體驗,讓廣大青年朋友們親身感受那段風云激昂的歷史歲月。
這種文化形式的創新不是對歷史的戲說,而是當代年輕人對文化自信的個性化表達,也為傳統景區的轉型打開了新思路。讓歷史在更多年輕游客的探索中自然流淌,把古香古色的建筑變身為片場,沉睡的文化符號被重新激活,形成青島獨樹一幟的記憶錨點。
青島作為我國近現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擁有像老舍、梁實秋、聞一多等眾多名家的故居資源,每個景區都蘊藏著獨特的文化基因、深沉的歷史脈動,這為“課本劇游”的扎根發展提供沃土。那么如何進一步活化青島名人故居效應,把“課本劇”變為“沉浸式旅游”的一項成熟文旅項目,就成為博物館文旅融合開創新模式的關鍵。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景區正面臨著體驗迭代的必修課。傳統的景點游覽方式多為游客自主參觀或跟隨導游講解,現代游客對"參與感"的渴求已超越單純觀光。不同于傳統旅游走馬觀花式的“看景”,現在的年輕人更傾向于“入景”。而用課本劇打開青島景點,以故事為載體,將大眾學生時期所熟悉的課本內容與景點游覽相結合。當自然風光遇上文化敘事,把靜態展示變為動態參與,讓游客全身心“入戲”,體驗到角色扮演的樂趣,提升景區活力并增強“吸睛效應”。
“沉浸式課本劇游”可以借鑒“劇本殺”的玩法開創“新點子”,像之前青島啤酒博物館就打造實景穿越劇游,將密室逃脫、互動打卡等多重體驗都融合其中。“課本劇游”則可以在此基礎上,分為三層互動設計并構建體驗閉環。完善游客與環境的空間互動,推出NPC沉浸式伴游服務,并增強與同伴的社交屬性。將景點的文化內涵融入課本劇劇情,能讓游客在游玩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知識,增添旅游的趣味性。
以青島即墨古城開展的金融消保沉浸式劇本游活動為例,它以清光緒年間即墨錢莊突遭擠兌風波為背景,游客在解謎、答題、尋寶等游戲環節中,既能了解即墨古城的歷史文化,又能學習到金融消保知識。這種將文化知識與娛樂體驗相結合的方式,使游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了更多收獲,豐富了旅游體驗。
“沉浸式”更新不是追趕潮流的選擇,而是景區煥發新生的必然。“課本劇游”將游客、市民化身課本中的主人公,每個歷史建筑都成為解謎線索,青島方言俚語成了通關暗號。這種立體化的交互模式能讓景區空間產生持續的情感黏性,找到獨具青島特色的敘事語言,形成"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磁場效應。
信網評論員 王榮
[來源:信網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