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海島游:抵達之后,新的出發
7月29日 “好客山東·半島1號”海上游首航活動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星光島碼頭舉行。航線從積米崖或星光島碼頭出發,串聯起靈山島、齋堂島、瑯琊臺風景區
8月1日 “魅力唐島灣環游”在西海岸新區積米崖漁人碼頭首航,截至8月20日,短短20天時間接待游客超3.2萬人次
8月7日 “星光島—靈山島”航線、星光島觀光航線首航
8月23日 “靈山島一日游”首航,首日接待游客約400人次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馬曉婷
8月20日,伴隨著汽笛鳴響,“好客山東·半島1號”載客從積米崖碼頭起航,開啟暢游靈山島、齋堂島的山海人文之旅。這條“一程多站式”航線,將厚重的千年歷史與地道的漁家生活融合交匯,讓游客一日盡享青島海洋文化的精髓。自首航以來,已為眾多游客帶來“海島游”的特色體驗。
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交通基礎設施的突破都是激活資源、帶動發展的關鍵前提。隨著“半島1號”海島旅游航線的常態化運營,青島海島游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這條為“體驗”量身定制的“風景連接線”,帶來的不僅是常態化的旅游客流,更將加速推動海島旅游開發的進程——作為配套航線,“魅力唐島灣環游”8月1日首航,截至8月20日接待游客超3.2萬人次;“靈山島一日游”8月23日首航,首日接待游客約400人次。
誠然,這段“磨合”才剛剛起步。令人欣喜的是,從硬件配套到服務升級,從文化挖掘到業態創新,一場圍繞海島游的系統性提升正扎實推進,各方都已積極行動起來。隨著這些努力的持續落地,一個兼具自然野趣與人文溫度的海島旅游目的地,將在山海間愈發清晰地顯現。
海島游融入“海上看青島”
青島的海,早已因棧橋、奧帆中心的喧囂而被熟知,因“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意象而聲名遠播。但對于市民游客而言,靈山島的晨霧、齋堂島的漁船、瑯琊臺的千年回響交織的海島游,卻是心中揮之不去的那片“白月光”。這種“偏愛”源于青島海島獨特的自然稟賦,更繞不開厚重海洋文化所承載的人文情感,既包含著對“詩與遠方”的浪漫想象,也凸顯出對全方位旅游感知和體驗的新需求。
作為首條串聯靈山島、齋堂島等優質海島資源的旅游航線,“半島1號”實現了僅用一個產品就可以串聯海岸、海域、海島和沿海自然景點,一經推出便成為市民游客關注的焦點。在精心策劃的一日航程中,游船從積米崖碼頭出發,首先前往靈山島,途中可欣賞唐島灣、靈山灣沿岸風光。上島后,航程預留了近3個小時的觀光時間,游客可游覽貝殼樓、運來石、老虎石、試刀石等標志性景點,感受海島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中午還可以在靈山島品嘗漁家宴的鮮活海洋特色美食。
漫步島上,直通大海的棧道令人心曠神怡,藍寶石般的海面在山海的映襯下格外奪目,游客紛紛來到岸邊拍照留念。記者注意到,作為青島條件相對成熟的海島旅游目的地,這里已經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的抵達。“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有海的城市,在這里吹著海風,特別舒服。”西藏日喀則游客央宗對這片海尤為鐘情,一家四口特地到島上游玩。
要說起海島游的樂趣,看山、觀海、聽風、觸石、品鮮等體驗將跟隨“半島1號”的行程一一解鎖。結束在靈山島的游覽前往齋堂島,船行碧波之上,站在甲板上看滔滔海浪、翠綠海島,獨有的山海交融景象令人愉悅。登上齋堂島,在古樸漁村感受漁家生活,聆聽始皇登瑯琊歷史故事,到潮連帶拾螺、捉蟹、碰海蠣子,還可以打卡20世紀50年代燈塔并俯瞰全島海景。即使什么都不做,在海島上支一把躺椅,島上的海風似乎也能吹散所有的疲憊和倦意。
對于青島市民游客而言,海島游的行程看似拉開了城市的距離,但這種適度的“距離感”反而成了海島游的優勢——它讓海島游跳出城市觀光的喧囂,成為短途度假的專屬選擇,與市區“紅瓦綠樹”的海洋體驗形成互補。
“‘半島1號’一期航線連通了西海岸的積米崖港、靈山島、齋堂島到瑯琊港,將海上游的景色與海島的歷史文化、海島風情串聯起來,實現了海島旅游產品開發的有力突破。二期航線中,將打造從青島到日照萬平口的跨市海島游產品。”青島海洋文旅產業集團董事長呂大為介紹,“好客山東·半島1號”項目一期配套航線預計將在年內全面鋪開。其中,作為首條開通的配套航線,“魅力唐島灣環游”已于8月1日在西海岸新區積米崖漁人碼頭首航,截至8月20日,短短20天時間接待游客超3.2萬人次。而另一核心配套產品“靈山島一日游”,每日上午10點由積米崖碼頭準時發船,下午3點從靈山島返程,8月23日首發當日就接待約400名游客,產品還包含地道的漁家特色餐飲和專業的領隊講解,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
為了保障服務體驗,作為運營主體的青島旅游集團還組建了船舶調度、服務培訓、文化挖掘等專業團隊,目前正與民宿等洽談合作,計劃推出海島游打包產品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讓海島游從“一日打卡”變成“多日慢享”,真正釋放市場潛力。
讓文化在地性“開口說話”
游客來了,如何讓游客“留下來”?在加快破題破局的同時,如何“做成精品”,成為擺在海島游面前的關鍵課題。
從目前來看,以靈山島、齋堂島為代表的海島旅游目的地,雖然其旅游業作為核心產業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規模,但距離真正成為“令人向往的海島旅游目的地”,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可以從現有業態中尋找突破口。
“靈山島是一座融合生態康養、地質探秘、漁俗文化的生態旅游島。”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委副主任李文慧介紹,靈山島生態資源豐富,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也是全國首個負碳海島,尤其適合康養療愈。由于靈山島形成于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火山地質遺跡、海蝕地貌豐富,退潮時還有“一線天”的奇觀。目前,島上有民宿53家,提供床位超過1500個,是體驗漁俗文化休閑旅游的首選之地。
作為首批省級旅游民宿集聚區,靈山島海島旅游開發的推進為島上的民宿經營者帶來信心。近日,島上的空山眠海島度假民宿開啟試營業,經過兩年多的打磨,這座藏在“北方第一高島”上的治愈系民宿揭開神秘面紗。除了270度的懸空海景房,這里還推出星空露臺晚宴等時尚業態和貝殼藝術畫DIY等文化體驗,邀請游客來做“新島民”,體驗原汁原味的海島度假生活。
民宿運營負責人辛斌坦言,選擇靈山島布局,既是看準了國內海島文旅尚處在待開發階段的潛力,更是看中了青島對海島開發的戰略加持和靈山島豐富的在地文化。“無論從自然稟賦還是在地文化的角度來看,打造一個基于民宿的文旅綜合體,靈山島的資源都給了我們廣闊的發揮空間。我們希望能夠在北方海島開發中創造一個新的可能。”辛斌透露,海島特色的融合料理將是民宿的一大亮點。未來將開發定制化的康養療愈、研學體驗等產品,并考慮打造特色的漁農業產品IP,讓游客帶走的不只是伴手禮,還有海島的生活故事。
隨著航線開通帶來更多客流,辛斌建議海島游加強系統化運營和標準化管理,為游客創造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
在齋堂島,航線的開通也帶來了好消息。“別看齋堂島面積只有0.46平方公里,但島上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這里的漁家宴和民宿生意都比較紅火,黑頭魚、蛤蜊、扇貝、海蠣子都是就近捕撈,不少游客是被社交媒體‘種草’后來體驗的。此外海島研學團也特別多,還有省外游客慕名而來。”瑯琊鎮黨委副書記、政協聯絡室主任陳曦對島上情況如數家珍,跟隨他的腳步漫步在綠樹成蔭的海島路上,遠眺一望無際的大海,海上還有漁船停泊在港灣,可以說,在齋堂島,無論是追尋歷史的足跡,欣賞絕美的風光,還是在海島上體驗獨特的漁家文化,游客都會不虛此行。
“接到‘半島1號’要開通的消息,我們完善了島上道路的標志系統,補植了綠化,為更多游客上島做好準備。接下來,我們將對島上的民宿、漁家宴評星定級,岸上王家臺后區域也將同步提升。目前,齋堂島南端的一些房屋是閑置的,我們將引入專業力量,因地制宜打造一些美學空間、高端民宿等海島游業態,全方位提升島上的旅游接待水平。”陳曦說。
出特色發展新路徑
海島游的生命力,在于既守護原生態的本真,又挖掘差異化的內核。盡管海島旅游航線實現了海島資源的“串珠成鏈”,但從海島旅游開發的角度看,蹚出一條海島旅游開發的有效路徑,架構起成熟的海島游產業鏈仍然是重中之重。
以低干預、高融入的開發邏輯,守護海島底色。場景創新的核心是讓資源從被看見變為可融入。就現狀而言,青島海島游的核心業態集中在觀光、餐飲和基礎住宿,各環節相對獨立。“海島旅游產品的市場需求一直旺盛,游客期待值很高,不少文旅企業積極探索相關產品,但仍有不少細節需要完善。”青島市旅行社協會會長邢斌認為,海島游的原生態體驗雖有特色,但隨著客流增加,基礎設施和接待能力將面臨挑戰,產品設計更需兼顧體驗感與交通、時間成本的平衡。不妨針對不同島嶼特點拆分設計——齋堂島離陸地近,適合開發兩天一夜的團建、度假產品,依托近岸優勢快速提升配套;靈山島面積大、資源豐富,可深挖垂釣、海上運動等休閑業態,推出一日精品游或兩日深度游,避免走馬觀花。
以掘根脈、筑場景的文化匠心,喚醒海島記憶。無論是靈山島、齋堂島,還是田橫島、小管島等海島,青島的海島有著厚重的文化資源稟賦,進一步挖掘文化根脈,聯動場景創新,是講好海島故事、漁家文化的關鍵。比如此次作為“半島1號”重要節點的齋堂島,與千古名勝瑯琊臺隔海相望,是瑯琊文化在海上的重要延伸與載體,距離陸地最近點約0.7千米,有著發展海島旅游的先天優勢。
以拓邊界、串珠鏈的協同思維,織密海上網絡。加強多維聯動,將“山、海、灣、島”的壯美景觀與深厚的海洋文化融為一體,是海島游發展的重要方向。8月7日,“星光島—靈山島”航線、星光島觀光航線首航,“星光島—靈山島”航線、星光島觀光航線的開通,在煥新升級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陸島交通的同時,加快了海島航線由交通向“交通+休閑+觀光”的創新轉變,實現上下游業態協同增值,助力海島文旅產業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海島開發中資金短缺常常是難題,青島也在探索創新路徑。最新核算報告顯示,靈山島GEP(生態產品總值)達61782.56萬元,通過為綠水青山合理“定價”,千萬元“生態貸”花落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島上多家知名民宿品牌正在與銀行洽談合作。這一創新舉措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海島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樣板。
當然,青島海島游的打造面臨不少現實挑戰。同樣以靈山島為例,作為山東省海上通行距離最遠的島嶼,單程航行時間、風浪影響等客觀因素,既讓它保留了更原始的生態與野趣,也對交通保障、物資補給和游客體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這也意味著,海島游的開發不能簡單復制近岸模式,而是一道囊括多方考量的綜合題。
對游客來說,“抵達”海島不是終點。守護底色,確保海島有值得體驗的本真;喚醒記憶,賦予海島不可復制的文化標識;織密網絡,讓單個海島的價值在聯動中實現最大化,最終將共同支撐起青島海島游的可持續競爭力,將人們心中那抹朦朧的“白月光”,變為清晰可觸的海島新敘事。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