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小微空間變身活力場域,青島累計完成3.5萬余處“小而精”改造
當城市化進程告別大拆大建,進入存量提質、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如何以“小投入”撬動“大民生”,以“小改變”承載“大幸福”?這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必答題”。
青島通過“空間微更新、街巷微提升、隱患微整治、設施微治理、風貌微精彩”等精細化舉措,靶向發力提升城市環境品質,讓小微公共空間整治的成效更加可感可及。
以“微更新”激活閑置低效空間
昔日的火柴廠、印染廠等承載著幾代青島人記憶的老舊廠房,經改造變身為華通文化創意產業園、國源通創意產業園等新型產業載體;通過功能優化與景觀提升,麥島公園、中苑碼頭等濱海區域煥然一新,成為網紅打卡地;236處拆違騰退空間被打造成公園綠地、停車場與休閑廣場等,平安路舊貨市場、夏塔路青銀高速橋下等一批以往臟亂差、暗灰閑的空間實現華麗變身。
作為濱海歷史文化名城,青島擁有大片承載城市記憶的老城區。隨著城市發展,這些區域逐漸出現服務功能衰退、環境品質下滑、土地利用低效等問題。
如何讓這些區域煥發新生?青島探索實施城市空間“微更新”行動,聚焦拆違騰退土地、橋梁橋下空間、老舊廠房等閑置低效區域,實施“拆違治亂+微更新、剩余空間+微更新、便民利民+微更新、老舊廠房+微更新、濱海景觀+微更新、記憶傳承+微更新”六大行動,累計落地民生項目710余個,越來越多的閑置低效空間變身為居民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背街小巷作為城市空間的“煙火脈絡”,承載著居民交通通勤、休閑社交等重要功能,卻長期處于城市管理邊緣地帶,普遍面臨環境衛生臟亂、基礎設施老化、交通秩序混亂等問題,不僅影響居民生活體驗,更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目標相悖。
為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青島市城市管理局將全市819條背街小巷納入規范化管理,圍繞環境衛生、市容秩序、門頭牌匾、園林綠化、基礎設施、交通秩序等六大領域,按照提升類、嚴管類、規范類進行分類整治。同時,精選150條重點街巷開展“微提升”行動,通過硬件改造、環境提升、文化塑造等具體措施,推動金口一路甬道、會昌路等一批背街小巷蝶變升級,不僅解決了環境臟亂、設施陳舊等頑疾,更通過文化元素的巧妙植入,成為“有溫度、有故事、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典范。
以“微整治”解決關鍵小事
長期以來,窨井蓋、箱體等城市基礎設施陷入“重建設、輕維護”的管理困境,由于權屬分散,同一區域內的窨井蓋可能分屬水務、電力、通信等多個部門,箱體也因運營商不同缺乏統一規劃,導致責任界定模糊,管理過程中相互推諉、維護滯后等問題頻發。
為破解這一難題,市城市管理局聯合水務、通信、公安、供電等多部門,開展城市窨井蓋和道路兩側箱體專項整治行動。依托數字化管理手段,將180余萬個窨井蓋錄入城市管理部件數據庫,并安裝窨井蓋位移報警裝置5000套、RFID+二維碼標簽10萬余套,累計排查整改井蓋移位、破損等安全隱患2.7萬余個(次),整治問題箱體3900余個(次),有效消除城市安全隱患,為市民筑牢出行與生活的“安全防護網”。
在琴嶼路網紅景點“孤獨的樹”周邊整治中,市民反映健身指示牌影響取景美觀,經多方協商后,將其遷移至合適位置,既保留了便民功能,又保障了觀景視野;在棗山路、龍川路等人行道改造中,系統解決盲道破損、占壓等問題,切實保障視障人士出行安全。綠化帶正對斑馬線兩端、無障礙坡道設置不規范、便民設施損壞維修不及時……居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這些不精細、不規范、不便利的“小”問題,如同城市肌體上的“小傷口”,持續影響市民生活體驗和城市整體形象。為解決好群眾身邊的這些關鍵小事,青島創新開展城市管理領域“微治理”行動,引入公眾委員、社區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深度參與,通過“一點一策”制定整治方案,形成“群眾點題、共同答題”的治理閉環。
截至目前,“微治理”行動已累計完成3.5萬余處“小而精”的改造,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精準提升了城市環境品質。
以“微精彩”讓市民轉角遇到“美”
隨著市民對城市空間美學體驗需求的日益提升,傳統大規模改造難以覆蓋碎片化區域,聚焦“小而美”空間激活的“微精彩”應運而生。
在青島,越來越多的“微精彩”在不經意間喚醒著“城市之美”:老城區墻體的歲月痕跡被勾勒成山海剪影,步行街地磚裂紋延展為浪花紋飾,既保留城市記憶,又賦予美學張力。李滄區青滄里商業文化園區墻畫、市北區嘉定山樹木涂鴉、即墨區服裝市場哪吒主題彩繪、市南區大學路墻面藝術化改造等成為市民打卡熱點區域,讓城市每一個角落都綻放出獨特精彩。
“我們聚焦城市功能完好但存在視覺瑕疵或輕度破損的樹穴、道板、地磚、墻體等設施,通過彩繪、裝扮等多元手法,讓自然痕跡與藝術創作和諧共生。”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在全市開展城市小微空間美化提升行動,以“精致美觀、突出重點、經濟實效、公眾參與”為原則,選取100處精品點位開展藝術化改造,讓城市管理由“填平補齊”的傳統理念向藝術化改造轉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文 劉棟/圖)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