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補完網修好船 靜待開海魚滿艙
8月26日的青島西海岸新區,秋陽已褪去盛夏的灼烈,卻仍帶著股韌勁。積米崖漁港的碼頭上,海風裹著咸濕的氣息撲面而來,混著柴油的醇厚、漁網的腥氣,還有漁民們爽朗的吆喝聲——這是開海前最鮮活的“序曲”。
距離9月1日12時黃渤海休漁期結束僅剩6天,200余艘漁船如蟄伏的巨鯨,整齊列陣在積米崖碼頭邊,船身上新刷的藍漆在陽光下泛著亮。甲板上人影閃動,補網的、檢修的、加注燃油的,人人腳步匆匆,卻又透著股按捺不住的期待。
30年船長的“備戰”經驗
“快把那捆新浮漂遞過來!”魯青新漁60098號漁船的船頭,今年48歲的何照富嗓門洪亮,黝黑的臉上掛著汗珠,卻絲毫沒影響他指揮的節奏。他穿著一件橙色的短袖工裝,露出結實的手臂,上面幾道深淺不一的疤痕——那是30年海上生涯刻下的“勛章”。船員們手腳麻利地將三掛嶄新的漁網鋪開在碼頭的水泥地上,漁網展開,網眼細密均勻,陽光透過網眼在地面織出細碎的光斑。
碼頭上的溫度已超過30℃,記者剛站定幾分鐘,后背就被汗水浸濕,黏在衣服上格外難受。可岸邊的幾位漁民卻像“不怕曬”似的,盤腿坐在地上,手里的梭子和鐵絲上下翻飛。其中一位老大哥,此刻正低著頭,用鐵絲將浮漂牢牢固定在漁網邊緣。“這浮漂要是松了,漁網沉下去,魚就跑了。”他說話時眼睛沒離開手里的活,手指粗糙得像老樹皮,卻靈活得很,鐵絲在他手里繞兩圈,“咔嗒”一聲就擰成了結實的結。
不遠處,另一位漁民正拿著剪刀修剪漁網邊緣的線頭,剪刀“咔嚓咔嚓”響,斷了的線頭落在地上,混著些許海沙。碼頭上的漁網一張連著一張,有的是剛買的新網,藍得鮮亮;有的是去年用過的舊網,漁民們正仔細檢查每一個網眼,發現破損的地方就用梭子穿線修補。
何照富蹲在新購置的漁網旁,手指順著網眼一路摸過去,時不時停下來捏一捏網線的韌性。“這三掛新網花了近兩萬元,是專門為了撈‘頭鮮’準備的。”他說,開海前的漁網可得仔細,不能有半點馬虎。說話間,他發現一處網眼有點松,立刻喊來年輕船員,“這里得再縫兩針,用粗點的線,不然扛不住大魚的力道。”
這艘32米長的漁船,是何照富的“第二個家”。從半個多月前,他就帶著8名船員開始了“全面備戰”。
“其實休漁期一開始,我們就沒閑著。”何照富說,每年7月底8月初,他都會把船開到日照的船廠進行塢修——這是漁船“一年一度的體檢”。記者跟著他走上船,他指著船底告訴記者:“水線以下的船身最容易生銹,塢修時要把船架起來,把銹全部鏟掉,再重新刷漆,連螺旋槳都要拆下來檢查,有磨損的地方就得換。”
8月初完成塢修后,漁船回到積米崖漁港,何照富又帶著船員們開始“最后沖刺”:加注了燃油,買了新的漁網、浮漂和救生設備。“開海前幾天忙得腳不沾地,晚上躺到床上立刻就能睡著,但一想到9月1日能出海,就渾身是勁。”何照富說,30年來,他最期盼的就是每年金秋的“第一網鮮”,那是對一整年辛苦最好的回報。
船頭和駕駛艙上方,幾面嶄新的彩旗格外顯眼——橙紅色的旗面上印著“一帆風順”“魯青新漁60098”的字樣,海風一吹,彩旗“嘩啦啦”地響,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開海歡呼。“這是我今年特意定制的,圖個好彩頭。”何照富踮起腳,輕輕拽了拽彩旗的繩子,確保系得結實,“每次掛起這旗子,我就覺得心里踏實,盼著今年能順順利利,漁獲滿艙。”
300艘漁船的“護航人”
積米崖漁港的碼頭上,不只有忙碌的漁民,還有一些穿著制服的身影——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委的工作人員正在逐船檢查安全。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委工作人員史磊手里拿著一本厚厚的檢查清單,每到一艘船前,都要仔細核對:“船載北斗導航系統能用嗎?救生衣夠不夠數?消防設備過期了沒?”
“開海不只是漁民的大事,也是我們的重點工作。”史磊告訴記者,目前漁港內已經靠泊了200余艘漁船,等到開海后,數量會超過300艘,不僅有西海岸本地的漁船,還有嶗山、即墨甚至日照的漁船過來。為了確保每一艘漁船都能安全出海,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委聯合碼頭管理單位,從半個月前就開始了安全檢查,“檢查合格一艘,才能出海一艘,絕不能讓有安全隱患的漁船離開碼頭。”
在一艘小型漁船前,史磊發現救生圈的繩子有點磨損,立刻提醒船主:“老楊,這繩子得換根新的,出海后要是遇到緊急情況,救生圈可是保命的東西。”船主老楊趕緊點頭:“馬上換,馬上換,多虧你提醒,不然我還沒注意到。”史磊笑著告訴記者:“安全無小事,咱們多檢查一遍,漁民出海就多一份保障。”
盼著金秋的“第一網鮮”
距離9月1日開海越來越近,積米崖漁港也越來越熱鬧。每天天還沒亮,就有漁民來到船上,做最后的準備工作;到了傍晚,夕陽灑在碼頭上,給漁船和漁網鍍上一層金色,漁民們坐在船頭上,聊著開海后的計劃,臉上滿是期待。
“開海當天中午12點,我們準時出海,先在靈山島周邊海域捕撈,晚上就在船上過夜,第二天清晨五六點返回漁港卸貨。”何照富說,開海前幾天,大家都在“爭鮮”,為的就是把最新鮮的漁獲賣到市場上,“對蝦、螃蟹、黃姑魚、八帶,這些都是開海頭幾天能捕到的‘頭鮮’,肯定特別受歡迎。”
根據何照富的經驗,開海當天,小型漁船最快會在下午返航,帶回來第一批漁獲;像他這樣的中型漁船,會在第二天清晨返航。“到時候碼頭肯定特別熱鬧,魚販們都等著搶漁獲,漁民們卸貨、稱重、收錢,會忙得不亦樂乎。”何照富笑著說,開海后的前10天,他們都會保持“一天一航次”的節奏,等到10天后,再把捕撈海域往更遠處延伸,作業時間延長到2至3天。
8月26日的傍晚,海風漸漸涼了下來,碼頭上的漁民陸續收拾好工具,準備回家休息。碼頭上的魯青新漁60098號漁船靜靜地停泊著,彩旗在海風里輕輕飄動。再過6天,等到9月1日的中午,這里將迎來最熱鬧的時刻——數百艘漁船鳴笛起航,駛向蔚藍的大海,開啟又一個漁獲豐收的金秋。而那“第一網鮮”的香味,也將很快飄滿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這個秋天最鮮美的記憶。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念禮 實習生 萬雨欣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