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海建“家” 借殼生“蠣”
7月14日凌晨5時許,即墨區鰲山衛街道神湯溝村海蠣子養殖戶馮丙雪和幾名漁民駕船出海。隨著最后一根吊繩被放入大海,今年鰲山灣萬余畝海蠣子自然采苗工作結束,4個月后首批鰲山灣野生海蠣子就會迎來豐收。當天,記者跟隨漁民一起出海,記錄漁民在大海里進行海蠣子育苗的過程。
出海6小時成工作常態
每年7月上旬,正值海蠣子自然采苗期。與農耕夏種要看時間一樣,海蠣子采苗的最佳期同樣很短,漁民必須在這幾天時間里完成吊繩投放,否則會影響自然采苗率。漁民馮丙雪養了20多年海蠣子,他對海蠣子的生活習性了如指掌。說起自然采苗,他說這種用傳統養殖方式長大的海蠣子只需要4個月時間,和野生海蠣子沒什么區別,鮮嫩無比。
起錨后,馮丙雪駕駛小漁船駛向海蠣子養殖區。行駛半小時后,到達了鰲山灣神湯溝村的海蠣子養殖區。只見海面上漂浮著一排排養殖浮標,幾艘養殖船正在忙碌著放吊繩。馮丙雪邊忙活邊介紹,這幾天大家每天凌晨出海,一直忙碌到中午,都在放海蠣子的吊繩,因為過了這幾天,就錯過了野生海蠣子產卵期,對漁民來說就錯過了一年中唯一的海蠣子苗播種期。
“這些繩子上拴的全是一些扇貝殼,投入海里后,野生海蠣子苗比較容易附著在堅硬的外殼上。”漁民馮戰豐表示,從凌晨一直干到11點多,投放了上千根吊繩,這也是最后一批吊繩,再晚就誤了采苗。在海上6個多小時的作業時間,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干活,成了漁民的日常。太陽直射海上,也射在養殖戶的臉上,幾乎讓每一個養殖戶成了“黑漢”,即使是戴上帽子或采取防曬措施,也無濟于事。
借殼生“蠣”野味十足
馮丙雪介紹,因為今年閏六月,根據以往的經驗,海蠣子采苗期不得不向后推遲。本應6月底7月初就必須放吊繩采苗的日子,推遲了一周左右。這種傳統的養殖技術,只有經驗豐富的老漁民才能做到精準把握。傳統的海蠣子育苗以海洋中的藻類和微生物為食。根據青島的海水溫度和海洋生物自然規律,每年從7月1日到7月15日,這半個月時間,正是海蠣子產卵的季節。他們會把提前準備的幾十萬根養殖繩運到養殖海域,等待大量海蠣子幼苗在扇貝殼上“安家”。
“繩子上的扇貝殼必須固定好了,否則在海浪的沖擊下容易脫離斷掉。”馮丙雪介紹,一根長約1.8米的繩子上,大約拴著15個扇貝殼,這些“蠣子吊繩”10根一組,被拴在深10米左右的養殖架子上,放入海里后,很快就會有海蠣子苗附著上來了。“之所以要10根繩一組,是為了提高野生海蠣子苗的附著率,等采苗完成一個月后,隨著海蠣子苗越來越大,需要將這些拴在一起的繩子分開來養殖。”馮丙雪進一步解釋道。
上午10點多,馮丙雪和另外兩名漁民很快將最后一批吊繩投放完成,又察看了一周前投放的吊繩發現,已經有不少海蠣子苗附著在了扇貝殼上。隨同一起調研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杜美榮介紹,這種自然采苗的傳統方式,傳承了以前的傳統養殖方法,生長過程基本上和野生差不多,都是在自然環境下完成育苗、生長過程。這樣長成的海蠣子的味道,肯定比其他同類養殖海蠣子要鮮嫩得多。同樣,這樣的養殖方式,也會面臨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可預測的養殖風險。
“蠣子海”養殖面積超萬畝
吊繩養殖的方式,在這片海域已經有30多年了,但之前就有漁民采集礁石上的野生蠣子苗進行養殖,現在,鰲山灣已經成了一片“蠣子海”,在這片海灣長大的海蠣子,已經成為鰲山灣的地理文化名片。
“記得小時候,老一輩人就在海邊的礁石上挖海蠣子食用。雖然肉小,但味道十分鮮嫩。”今年60歲的馮丙雪介紹,野生海蠣子繁殖力極強,在鰲山灣畔海域,隨處可以找到密密麻麻的“蠣子石”,往往一塊礁石上,就生長著數以萬計的野生海蠣子。許多漁家大嫂平時的副業就是挖蠣子,一天收獲幾十斤。
這種靠大海自然生物鏈而生的養殖產業,已經在鰲山灣畔延續了半個世紀。馮丙雪介紹,他從小生長在鰲山灣,這片海灣風浪小、水質好,尤其是海水的深度、溫泉和泥沙中含有多種微生物,十分適合海蠣子生長。到了20世紀90年代,鰲山灣畔的漁民從長期采集發展到了養殖實踐,開始嘗試著用自然采苗的方式發展海蠣子養殖產業。一直到現在,這種吊養海蠣子的方式養活了幾代人。目前,這片“蠣子海”的養殖面積已經超過了一萬畝,年產量達到了數千萬斤。
20多年前,青島的海蠣子養殖產業還不成規模,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和海洋資源的減少,大量出海捕撈的漁船變身養殖船,更多的漁民發展起海上養殖,主要養殖區域位于膠州灣的紅島海域、嶗山灣的沙子口和即墨的鰲山灣。
近幾年,青島的養殖戶不斷引進新品種,讓青島的牡蠣產業不斷擴大,年產量也在不斷上升。以鰲山灣為例,神湯溝村周邊的幾個小漁村,已經開始大力發展海蠣子養殖產業。隨著銷路越來越好,大量漁民開始養殖,這里的海灣成為青島最大的海蠣子養殖區,僅一年的產量就有4000多萬斤。緊隨其后的是膠州灣紅島海域,每年大量的海蠣子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成為青島的特色產品。由于海蠣子養殖面積很難準確統計,記者根據有關數據分析,目前分布在青島膠州灣、鰲山灣、嶗山灣以及西海岸新區等區域的養殖產量在連年遞增。
/ 鏈接 /
青島“牡蠣史”7000年
青島的海岸線隱藏著一段用海蠣子殼書寫的“牡蠣史”。位于即墨北阡的大汶口遺址,出土發現了幾十萬件海蠣子殼,印證了早在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貝丘遺址。這些被先民精心剔取過的貝殼,說明海蠣子已經成為生活在青島沿海古人的日常美食,構成了中國北方沿海最完整的史前“海洋食譜”檔案。那時,先民們已經掌握了采集野生海蠣子的技術,用簡陋的工具撬開堅硬的貝殼,品嘗著大海賜予的鮮美。
至明清時期,即墨縣志中已有“蠣房漁戶,歲輸課稅”的記載,見證了海蠣子從民間食材到經濟支柱的蛻變。這說明海蠣子一直是海洋饋贈與青島人的珍饈,史料記載成為青島人與海鮮的最好見證。包括鰲山灣在內的青島沿海的海蠣子的基因里,也有著來自數千年以前的美味傳承。青島海岸線上不起眼的牡蠣,卻鐫刻著古人與海洋的對話史。從考古發現的蠣殼堆積到明清“蠣房漁戶”的史書記載,從大海孕育的“液態黃金”到三倍體牡蠣,再到現代藍色經濟產業鏈條,如今海蠣子養殖已經成為青島一個重要的產業,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
本版撰稿攝影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康曉歡 袁超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