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訓練營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亂吃減肥產品損害健康——
當心,減肥路上要避“坑”
“5月不減肥,6月徒傷悲。”29歲的王琳(化名)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句“豪言壯語”。她報名了一家“減肥訓練營”,但入營后發現課程設置并不適合自己,無奈之下,她堅持了5天就放棄了。
減肥這一話題,隨著去年開始的全國“體重管理年”活動而熱度越來越高。不少市民和網友反映,減肥路上要學會避坑,不然輕則掉入商家精心設計的陷阱,重則身體受到損傷。連日來,記者深入減肥行業市場,展開調查。
減肥訓練營并非人人適合
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健康、平時不運動,是王琳從“微胖界”進入“肥胖界”的主要原因。參加工作后,身高1.65米的她,體重從55公斤一點點漲到了75公斤。“變胖之后,整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都變差了。”去年秋天,她意識到不能再這樣放任自己了,于是將減肥提上了日程。
“獨自減肥很難堅持下來。”她嘗試過晚飯少吃、快走、游泳等方式,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后來,她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看到減肥訓練營的廣告:健康飲食、封閉訓練、科學運動、簽約減重、價格不高還管吃管住——她很是動心,沒有絲毫猶豫,付款3600元購買了28天的減重服務。
入營后,王琳發現,很多運動項目強度太大,自己根本做不了,只能跟教練協調更換難度小的運動項目。原以為可以在這里達到“月瘦15斤”的目標,沒想到自己半途而廢。她想追回剩余20多天的“學費”,訓練營拿出了雙方簽訂的合約,拒絕了。
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在減肥訓練營的“遭遇”:教練不考慮每個學員的身體狀態和承受能力,每天重復幾種高強度運動,飲食清湯寡水,很多人都堅持不到最后。
現實中,減肥訓練營的服務水平良莠不齊——有的訓練營讓學員實現了減肥目標,信心倍增;也有的訓練營課程設置不合理,學員收效甚微。“他們先是用包裝好的宣傳內容吸引學員,利用學員急于減肥的心態,快速簽下合同。如果學員堅持不下來,按照合同屬于個人原因,很難退費;如果學員無法按照教練的課程完成訓練,達不到預期減肥效果,訓練營也不承擔責任。”王琳認為,部分訓練營深諳營銷技巧,實則暗含“套路”。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即墨區某工業園內的一家減肥訓練營探訪。“四人間28天僅需要1999元,我們這里環境很好,教練都有資格認證。價格包含飲食、住宿和訓練,無二次消費。”工作人員帶記者邊參觀邊介紹,目前有40多名學員在營。記者翻看“協議”時發現,訓練營承諾學員可減掉自身體重的10%,前提是“完全配合教練安排和訓練營飲食”,出現偷懶、偷吃、裝病或提出不合理要求則“協議作廢”。西海岸新區一家減肥訓練營的工作人員小羅告訴記者,簽下“保瘦協議”后,一個周期28天能減掉17斤到27斤體重。“簽協議后每天都要好好上課,聽教練的安排,曠課兩次后協議失效。”
對于減肥訓練營,業內人士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訓練營倡導的是健康生活方式,鼓勵運動和合理膳食,能在短期內實現減重的目的,值得肯定和鼓勵;也有業內人士表達了擔憂——如果短期內減重過多,容易引起人體代謝紊亂,肌肉流失也會導致健康風險。減重速度因人而異,與初始體重、代謝率、飲食和運動習慣相關,短期內體重驟降可能弊大于利。
“減肥產品”暗藏違禁成分
運動減肥太辛苦,節食又難抵美食誘惑,部分商家發現了“商機”,大肆推廣“不節食不運動,月瘦20斤”“純天然無副作用”等減肥產品。殊不知,此類產品暗藏風險。
今年2月,市民李先生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一款網紅減肥膠囊的廣告,稱“躺著就能瘦”。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先生來到即墨區通濟街道的一家美甲店,花750元購買了一個療程的藥品。然而僅服用了一周,他就嚴重失眠,伴有頭暈、心慌等癥狀,到醫院檢查顯示肝功能指標異常。李先生將減肥藥送到了專業機構檢測。“檢測后發現,這款減肥藥含有國家明令禁止的西布曲明。”幾個月過去,每當想起這段經歷,李先生仍心有余悸。
見不少健身博主有“早起一杯黑咖啡”的習慣,市民張女士花了1763元,從膠州市一家百貨店網購了“減肥咖啡”。飲用一段時間后,張女士出現心悸、嘔吐等癥狀,去醫院檢查后,醫生懷疑她購買的“減肥咖啡”含有違禁成分。經第三方專業機構檢測,這款“減肥咖啡”同樣添加了西布曲明。“醫生說,西布曲明是中樞抑制藥,對心腦血管有很多副作用,容易導致心律失常、心梗,早在十幾年前就禁止銷售了。”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向膠州市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但執法人員在該百貨店注冊地并未找到商家,也無法與被投訴人取得聯系。
在青島,不少減肥門店均在售賣減肥產品。記者近日走進位于李滄區大嶗路的一家減肥門店,店主向記者推薦一款“298元減10斤”的促銷產品。“我們這款設備采用的是中醫砭石療法,熱能細胞共振疏通氣滯血瘀;另外這款儀器利用石墨烯遠紅外線改善微循環,旋磁切割技術能改善細胞通透性切割代謝……”店主稱,光用儀器設備肯定不行,需要與膏、霜等產品同時使用,再結合“手法”,方能達到減肥效果。嶗山區深圳路上一家減肥門店同樣推出了299元的“體驗產品”,但當記者詢問時,門店負責人稱需要額外購買2盒用于涂抹的“中藥產品”,每盒2399元,可用1個月左右。見記者將信將疑,門店負責人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成功案例”,并承諾“反彈概率很小”。
不少電商平臺同樣在大量售賣減肥藥物、咖啡等,不少商品銷量甚至達到了幾十萬單。記者發現,部分減肥產品宣稱“適合急性子”“減肥有點猛”“暴瘦”“5天瘦10斤”,然而在評論區內,不少消費者卻反饋“無效果”“身體不適”等。在社交平臺,不少購買“減肥神藥”的網友也分享了自己上當受騙、退不了費的經歷。
遠離套路,科學健康減肥
數據顯示,青島成年居民的肥胖率從2001年的10%左右達到了2025年的25.2%,開展健康體重管理行動迫在眉睫。記者從衛健部門了解到,今年3月以來,隨著“國家喊你減肥”成為網絡熱門話題,青島“健康體重管理年”行動也逐漸深入人心。截至目前,青島醫療機構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和多學科聯合優勢,已設置體重管理相關門診40余個。
然而,主動走進體重管理門診的市民依舊是少數,不少減肥者仍有急于求成、不勞而獲的心態。專家表示,體重管理沒有捷徑,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告別不良的生活習慣,“管住嘴、邁開腿”。對于一些體重嚴重超標的人來說,想要尋求藥物治療或者找到適合自己的減重方案,一定要去正規的體重管理門診。
如果選擇減肥訓練營,則要把好“安全關”。近年來,減肥訓練營學員在高強度訓練中受傷、因飲食不當引發健康問題的事件屢見不鮮。“參與減肥訓練營之前,大家應了解清楚訓練方式、飲食安排、預期效果是否科學合理,訓練營承諾的減重數字聽起來很美好,但也要考慮和評估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承受。”業內人士提醒,高強度運動前的身體評估十分重要,多數減肥訓練營的運動強度大、時間長,容易對身體產生損傷。此外,學員在離開減肥訓練營后,很難維持之前的飲食和運動習慣,體重容易反彈。
山東豪德(青島)律師事務所律師岳翔一直關注減肥消費中的糾紛問題。“微商、個人工作室等未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的經營者,已成為減肥消費糾紛的高發群體。其身份隱蔽、財產流動性強,往往不適用于傳統維權手段,主要原因是未辦理營業執照的個人經營者,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經營者’,市場監管部門無法直接吊銷執照或處以罰款。個人經營者常使用他人賬戶收款,消費者勝訴后仍面臨執行不能風險。”岳翔介紹,不具備相應許可證以及營業執照就銷售瘦身藥物和食品,違反《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規定。當銷售金額巨大或造成嚴重后果時,甚至涉嫌觸犯《刑法》中的“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藥罪”以及“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減肥消費領域亂象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岳翔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減肥產品和服務時要擦亮眼睛,警惕夸張宣傳,不僅要核實經營者是否具備有效的營業執照及行業許可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而且要索要發票、收據,保留產品包裝、宣傳頁面截圖及聊天記錄。若發現產品有質量問題,可通過12315投訴熱線、“全國12315平臺”小程序投訴或者向法院起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